21世紀初的華夏,外匯管理相當嚴格,其實即便到了李牧重生之前,外匯對普通人以及普通企業來說,還是有嚴格要求的,例如公民個人每年能夠兌換的美元數量只有幾萬美金。
眼下,除了央企之外,國內總市值超過25億美元的企業一共也沒多少家,更別提這麼多的外匯了,任何一家企業想弄到25億美元的外匯,基本上都等於痴人說夢。
李牧如果想拿25億美元的外匯,正常來說唯一的可能就是從海外資本市場找大資本的資金來解決,當然,這些大資本手裡的錢,比高利貸還要高利貸,他們絕不會答應少許利息的借款,因為他們早就已經過了靠利息盈利的階段,他們要的是牧野科技的股份,李牧身上的肉。
對李牧來說,頭可斷血可流,肉萬萬割不得,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國內想辦法籌措資金。
直接找央行借錢,沒準靠著刷臉還真能借到,但那必然是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而且還會招來非議,將來搞不好還會成為有心人借題發揮的把柄,所以李牧才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
我找央行借25億美元不是刷臉白借,而是我得先搞一個私募基金,把25億美元對應的等價值人民幣募齊,等價兌換,這是第一步;
然後把這筆錢以私募基金的名義存在央行那裡,再用私募基金從央行那裡借走25億美元外匯,這是第二步;
私募基金與牧野科技沒有任何法律層面的關係,所以牧野科技將再從私募基金手裡,以借款的方式借出這25億美元,拿著去收購蘋果,這是第三步;
收購蘋果之後,牧野科技會在IPO完成之際從美國資本市場獲得大量的美元資金,這筆資金的規模很可能超過兩百億美元,到時候,牧野科技會拿出25億美元以及承諾的利息一同償還給私募基金,基金把25億美元,以及央行的借款利率償還給央行,剩下的利率差直接跟央行兌換成人民幣,連帶著把之前的人民幣保證金也都提取出來,連本帶利償還給參與私募的個人,讓他們最終拿到李牧承諾的8%年化收益,至此,整個流程看起來就已經結束了。
但是,在這之後,李牧還會給予央行一個額外的感恩大回饋!
牧野科技上市之後,手裡多的是美元,到時候想辦法儘可能多的把這些美元投資在國內,就等於是為國家創匯了。
例如,牧野科技如果到時候啟動智慧手機以及其他硬體的生產研發,直接投資大量美元在國內籌建大型基地,這些數額會非常巨大的外匯,就是自己到時候給央行的回饋。
為了從央行那裡借25億美元的外匯,自己做了這麼多的準備與後續的回饋,這樣就使得李牧與央行之間的合作能夠完全做到不虧心,不虧心,就完全可以面向全社會公開,這樣的話,也就自然不會給自己留下任何禍端。
而且,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做法會開了一個不好的先河,有自己這套標準擺在這裡,其他企業如果真能按照這套標準執行,那央行怕是求之不得。
……
李牧的整套推測,被陳澤幾乎沒有什麼偏差的輕鬆實現了。
國內的翌日中午,陳澤便給李牧傳來一個好訊息,經過半個上午的溝通,央行已經答應了李牧的合作方案,而且央行甚至給出了一個非常大的優惠待遇,那就是:如果牧野科技能夠在上市之後,向國內投資25億美元,那央行將全部減免李牧借款25億美元的利息以及所有手續費用。
李牧並不在意這點利息,但央行的態度讓他格外興奮,這也就意味著,收購蘋果的錢已經有了。
隨即,李牧對陳澤說:“啟動在CSC俱樂部的內部認購吧,具體資料就定為:年化利率8%,時間週期為624個月,起購金額1000萬,遞增單位1000萬。”
現階段就連被瘋搶的國債,年化利率也不足4%,而且至少3年起步,後來的餘額寶被群眾瘋搶,年化收益率也長期在5%以下,所以李牧給出的8%年化利率,如果是面向全國發售,兩千億也能在一夜之間搶光,但無論李牧還是牧野科技,都沒有搞這種金融操作的資格,所以李牧只能從CSC俱樂部這些二代身上想辦法。
8%的年化利率在現階段的社會大環境下,絕對是非常高了,不過對李牧來說,成本壓力不算大,兩百多億如果按一年來計算,利息也就十幾億人民幣,甚至還不到二十億,比華爾街那些資本大鱷們不知道柔和了多少倍,而且這錢是用來收購蘋果的,哪怕利息再高一倍李牧也不會眨一下眼。
至於時間週期設定624個月,這是為了最大程度的操作靈活度,具體週期多長,取決於自己上市操作的時間,如果上市早,實際支付的利息自然也就越少,如果自己能在6個月後實現上市自然最好,如果6個月搞不定,那就最長兩年。
李牧整體已經考慮周全,陳澤便也不再多問,非常乾脆的說:“那好,我下午就透過俱樂部的內部簡訊平臺告知他們,然後在我們的官方網站會員後臺上線一個認籌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