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如果麥當勞在時代廣場的巨幕上投放一個平面宣傳的海報,這個海報以紅色為背景,以麥當勞的漢堡做核心,搭配麥當勞的品牌LOGO,有可能漢堡只能佔到表面積的25%,但是,植物大戰殭屍的元素必須佔到20%;
如果麥當勞滿足這些要求,牧野科技不收一分錢,如果推廣過程中,沒能達到要求,牧野科技要向他們索取鉅額賠償費。
麥當勞幾乎立刻就答應了牧野科技的要求,他們也很快給出了全球版本的廣告策劃案,策劃案中,影片廣告一開始,就是《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介面,殭屍們不顧一切要衝過花園,而各種植物們也在拼命的進行抵抗。
這個時候,在殭屍與植物中間,會忽然跳出麥當勞的卡通形象,它會用各國語言對殭屍與植物說:“嘿,還在沒日沒夜的互相傷害?乾脆停下來,到麥當勞嘗一嘗最新推出的《植物大戰殭屍》主題套餐吧!更有大量植物大戰殭屍同款玩具等著你!”
隨後,畫面中每一個殭屍都停止對植物的攻擊,轉而每人抱著一個漢堡啃個不停,而那些植物們則歡天喜地的左右搖擺,每人用習慣嘬著一大杯帶有麥當勞標誌的飲料……
按照這個策劃案,廣告中會出現植物大戰殭屍素材的時間,超過了90%。
李牧對這個策劃非常滿意,二話不說,大手一揮:“OK,現在就給他們授權書,讓他們儘快推出新版廣告!”
麥當勞立刻花錢找好萊塢一支知名的動畫團隊進行廣告製作,廣告將採取遊戲本身的素材,然後進行適當改編,所以完全省去了設計的過程,幾十秒鐘的廣告,據說幾天時間內就可以搞定。
就在李牧等著麥當勞新版廣告在全球各國電視臺播出的時候,牧野科技收到了大量企業的合作請求,這其中包括了不少世界級的知名企業。
大量國內外知名的周邊產品生產商希望能夠得到植物大戰殭屍的版權授權,還有許多快消品生產企業希望借鑑可口可樂的合作方式,與牧野科技進行版權合作,因為在他們看來,牧野科技反正不要版權費,無非就是要承諾曝光次數,那自己大不了把所有產品都許諾進來,給牧野科技最大的曝光度承諾,然後藉此來提升銷量。
可是,李牧卻忽然間換了一個路子。
現在還想免費拿版權?晚了,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那是戰略需要,現在《植物大戰殭屍》的品牌溢價已經這麼大,還免費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而且,李牧也不想讓《植物大戰殭屍》一夜之間就徹底爛大街,如果無論什麼產品上都有植物大戰殭屍的素材,那也相當於變相透支《植物大戰殭屍》的生命力。
於是,牧野科技正式宣佈,從現在起,《植物大戰殭屍》將收緊版權授權,理論上一個行業,只會選擇一家合作伙伴,而且挑選合作伙伴的考慮維度也會發生改變,從現在起,不只是要考慮曝光度,還要考慮實際出價,牧野科技會選擇與價效比最高者進行合作。
有意思的是,微軟的Xbox,以及索尼的PS,都主動找到了牧野科技,提出了一個合作意向:他們希望能夠將《植物大戰殭屍Online》移植到他們的主機平臺中,而且兩家都希望是排他性的獨家合作。
至於合作的具體方式,兩家公司給出的方案都差不多,都是採取遊戲收費的模式,微軟和索尼會給透過對遊戲進行銷售,來給予牧野科技遊戲銷售的分成。
李牧幾乎毫不猶豫的就拒絕了這個合作模式,只是純分成就想把自己的遊戲一直到他們的平臺上去,而且還想排他?怎麼可能,簡直是在做夢。
這兩家遊戲主機平臺想移植自己的遊戲,目的無非就是提升自己的內容庫,同時抓住這個熱度,讓自己平臺的玩家能夠在自己的平臺上玩到最熱門的遊戲,如果能夠拿到獨家合作,還是一個跟競品拉開差距的好機會。
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訴求遠大於李牧的訴求,於是,李牧讓人分別跟這兩家公司提出了自己的合作意見:
第一,分成可以,但兩家公司必須支付保底金額,如果是不排他的話,每家企業支付三千萬美元保底,分成金額如果達不到三千萬美金,牧野科技不退,如果超過了,兩家公司再分多出的部分給牧野科技;
第二,如果是排他的,除了保底之外,牧野科技還要求合作企業給予獨家補貼,不給補貼,憑什麼跟你獨家合作?至於獨家補貼是多少,李牧沒有明說,讓他們自己帶價過來。
這和日後影片網站與內容方的合作一樣,如果一家影視公司製作出一部網路大電影,他可以拿去跟任何一家影片平臺合作,甚至跟所有影片平臺合作,到時候根據播放量從各大平臺結算分成,但是,如果哪家影片平臺想買下一部網路大電影的獨播權,那不但要給保底,還要給足夠的補貼和資源傾斜,否則誰會放棄其他平臺上的潛在利潤,幫它去跟其他平臺做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