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老兵不一樣。
畫面中,那些不顧生死、駕駛飛機在祖國的長空中與侵略者拼死鏖戰的飛行員,他們流血犧牲為的是國家與民族,為了保家衛國、為了子孫後代,他們有的已經犧牲了,有的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消逝了,僅存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活的這麼艱苦,但他們誰也沒有向這個社會伸過手。
沒有老兵說國家虧欠他們,更沒有老兵說民族虧欠他們、人民虧欠他們,他們無一例外的把當年的犧牲視作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在戰爭年代拋灑熱血,然後在和平年代潦倒一生,哪怕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也從來沒有對這個社會伸手要過一毛錢、一粒米,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的記者們,以前沒關注到這個群體也就算了,現在終於知道了他們的故事、知道了他們為這個國家、民族所做的犧牲、知道今天的和平、發展完全基於他們當年的流血犧牲,結果看到他們這些真正的老英雄現在過著這樣窮困潦倒卻又不卑不亢的生活,又怎麼可能不慚愧、不對他們心生愧疚?
事實證明,社會雖然冷漠,但大部分人的血還是熱的。
現場每一個記者都深深被這段影片做觸動,他們紅著眼睛、流著淚,卻目不轉睛的看著,連自己流淚也渾然不知,他們已經忘記了他們本身是來參加一場新聞釋出會,他們忘記了他們一直迫切期待的演員陣容,他們忘記了與李牧相關的八卦、也忘記了在釋出會上刁難李牧、擠兌李牧來獲取新聞話題的初心。
其實,記者們之前在惦記的最後兩點,在影片中已經有了隱晦卻又十分明確的回應。
影片中,幾次閃過李牧的畫面,雲省的深山峭壁上有他,怒江頭頂的過江鋼索上有他,孫孝忠老人破敗不堪的茅草屋裡有他,雲省軍區醫院的病房裡有他,迎接國航747的時候也有他,老人們在酒店共同度過元宵節的時候還有他。
這下記者們終於知道,李牧在媒體面前失蹤的這些天究竟在做什麼了,原來他籌建了一個這樣一個意義重大的慈善基金會,並且親自發起並參與了慈善基金會的第一個公益專案,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讓每個人淚流滿面的尋找倖存飛虎隊員行動!
李牧透過這段影片,讓全社會意識到關愛老兵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的同時,也用實際行動,告訴全社會,老兵不死慈善基金會,自己不只是創始人以及發起者、出資者,自己更是一個置身其中、親力親為的親身參與者,一個身價過百億美元的網際網路大亨,一頭扎進雲省的深山裡,試問有幾個同級別的富豪能做到?即便是比李牧低幾個檔次的富豪也做不到吧?
在眾人靈魂正在受到極大震撼的時候,影片已經接近尾聲。
背景音樂聲漸漸淡出畫面,畫面中只剩下孫孝忠老人,他還是坐在他那間破敗至極的茅草屋裡,面對著攝像機,他蒼老的臉上帶著微笑,說:“社會不虧欠我什麼,當年那些一起並肩作戰的袍澤弟兄們,都是一腔熱血想抗日報國,報國報國,軍人報效國家,就像是孝順自己的父母,是我們生下來的責任與義務,是我們沒盡責,才讓日本人進來橫行了這麼多年,如果說虧欠,也是我們當年虧欠了國家,虧欠了當年死在日本人手裡的那些平民百姓……”
老人說完這話,微笑的面龐忽然多出兩道淚痕,老人拭去眼淚的畫面被剪輯師放慢到了0.2倍,慢鏡頭讓人們看清了老人拭去眼淚時,表情中那一閃而過的哀傷。
畫面漸黑,隨後,深沉莊嚴的旁白聲,搭配著白色的字幕,在畫面中央呈現出來:
“1937年夏,孫孝忠老人跟隨筧橋中央航校整體西遷至春城,同年秋天,孫孝忠老人的父親為躲避戰亂,攜家人一家七口從杭城遷徙至金陵定居;
同年12月,金陵陷落,全家人自此,在長達六十餘年的時間裡,音訊全無,後經志願者查證,在金陵大屠殺的遇難者名單中,找到了老人的父母、兄妹以及長嫂六人的名字,老人的侄子時年三歲,志願者未曾在遇難者名單中找到他的名字,但相信他也已經在大屠殺中不幸遇難;
1952年,孫孝忠老人在勞動改造期間,他的愛人陳金玉因無法維持生計,帶著獨子孫廉禮離開家鄉,至今下落不明,老兵不死慈善基金會受孫孝忠老人的委託,現向全社會求助、幫助老人尋找愛人與獨子的下落,希望任何知道相關線索的好心人,能夠主動與老兵不死慈善基金會聯絡。”
影片的最後,在大螢幕上再次浮現出十個字:“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