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無常,變化無常。
十三陵電廠雖然裝機容量不是很大,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電網緊急事故時的備用電源,時刻保持著黑啟動能力,平時主要發揮調峰作用。
由於是北方電網公司介紹來的,電廠對嚴黃他們的參觀極為重視,專門派了一名副廠長給他們做解說,介紹了電站的上庫、引水道、地下廠房、發電機組、尾水道、下庫等。
嚴黃和左秋在供電企業工作,參觀過大型火力發電廠,對抽水蓄能電站也是第一次參觀,充滿了好奇心。
參觀完後,好奇心又變成了崇敬和自豪感,抽水蓄能電廠帶給他們的震撼要遠遠大過火力發電廠。
蘇晴就更不必說了,什麼都新奇,什麼都神秘,想問些什麼,又怕問題太可笑、太幼稚,顯得自己太無知。
在電廠吃過午飯,謝過陪同人員,他們就奔向明十三陵景區,這裡埋葬著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還有兩名太監。
中國古人不論是建陽宅還是建陰宅,都講究風水。
明朝術士認為這裡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風水“聖境”,絕佳“吉壤”。
十三陵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左面莽山,右面虎峪山,左青龍右白虎,一龍一虎守大門,是營建皇陵絕佳的“萬年壽域”。
嚴黃他們主要是遊覽定陵。
這是因為定陵是唯一被中國官方開啟的皇帝陵墓,有地宮可以參觀。
帝王的墳墓如同他們在世時的生活一樣,是普通百姓耳朵裡的傳說。
世事變遷,現代的人們雖然參觀的是陵墓,潛意識裡仍然是對帝王的傾慕和對帝王豪奢生活的嚮往。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
朱翊鈞這個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死後卻不得安生,順帶還連累了他的兩個與他合葬的皇后孝端顯皇后和孝靖皇后。
先是李自成農民軍攻入昌平時禍害了一把,將地上大部分木構建築焚燬。
同年,清兵入關之後,陵園建築又被破壞了一次。
民國期間,被清乾隆年間小規模重建的祾恩門、祾恩殿又再次被焚。
而1956年的定陵考古挖掘,被稱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大量文物由於保管不當被毀壞。
國家也因此出臺政策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正因為這樣,十三陵中的其他地王陵墓未再動工,也算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以自己的犧牲為他的歷代皇親們做了死後的貢獻,也為現代人研究明史做了貢獻。
當然,人們也就無緣知道《永樂大典》到底在誰的墓中,估計當時的北京市長會有很多遺憾。
某個特定文化時期,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畫像被焚燬,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被扔到寶城之外的山溝中。
朱翊鈞絕想不到自己死後遭受了這般屈辱性對待。
瞭解了定陵的歷史,左秋和嚴黃也不禁唏噓,神聖的帝王,在世時可以呼風喚雨,死後哪怕對一個盜墓賊都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