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若是在平日大戰或許鼓舞人心,但值此國家傾覆之際說出來,不過徒增慌亂而已……果然一些不想跟著宇文神舉一同陪葬的人偷偷找上了代王宇文達,言明:
“至尊西躥蜀中,長安人心混亂,無論軍士、百姓都已無再戰之心,遲早為齊主所取,況齊主自詡正義之師,所過之處分毫不取。宇文神舉頑固不化,竟半點也不憐恤生民百姓,我怕城破之日,滿城士民將有禍焉。”
宇文達也垂淚涕泣,感慨這國破家亡的不堪,極盡哀慟,隨後又表示:
既然皇帝都跑了,我看長安再守下去也沒有多大意思了,都是我宇文氏矢德才導致了今天這一步,為了彌補一下過失,也為了滿城百姓的性命,我便是背上千古罵名也心甘情願。
隨後又“為難”表示:要他開城獻降可以,但宇文神舉怎麼辦呢?
眾人心領神會,雙方一拍即合……是夜,宇文達遣人去請宇文神舉,說有軍國大略要商議。宇文神舉連日以來都在城關之上,並不知宇文達與諸士族大姓暗地裡的陰謀,雖然並不明白宇文達能說出什麼軍國大略,但到底還是欣然前往……不過他也並非半點提防也無,也帶了五十餘甲士扈從在側。
宇文達將宇文神舉誆來,本自以為得計,但又聽到宇文達帶了大批甲士扈從,不免心生忐忑,不敢再輕舉妄動。
宇文神舉過來本是與他商議軍國大事,但宇文達總是神色有異,說話間也時常顧左右而言他,只一味勸酒,總之,一副心中有鬼的樣子。宇文達本就心機不深,心事都寫在臉上,不免惹人懷疑。
他又側耳傾聽,大堂之後一片靜悄悄的,安靜地有些詭異,照理來說不該如此安靜的……便算是商議軍國大事,不該讓人知曉,但既然是吃飯宴飲,總不能連上菜的婢女、僕童都一併不見了的吧?
念及此處,宇文神舉一下驚出冷汗,宇文達幾番勸酒他都推託過去,然後藉口軍務在身便要離去,竟不顧代王再三挽留,轉身就走……待宇文神舉出門而去,宇文達猶怔怔發愣,門客自後堂過來,捶胸頓足道:“大王謬矣,此命懸一線之際,豈容優柔寡斷?他尋藉口倉促撤走,必是察覺了大王有埋伏等他,一旦讓他退回去,定派人來攻!”
宇文達大驚失色,連忙命人去追,並使人報與各家知曉……各家人馬一邊大罵宇文達不足成事,一邊急命部曲去追。
且說宇文神舉出了王府,一路直奔大營而去,要調兵鎮壓叛亂。而宇文達遣出的追兵同樣跟在在後面緊追不捨,總算在一寺門前將他截殺、並梟首示眾。
宇文神舉一死,城中軍士無不悲泣,但一切已成定局,無可挽回了……二十八日清晨,宇文達洞開四門獻城投降,十數萬齊軍接連湧入,接管了長安,次日,三軍縞素,齊主高緯打馬入城。
沿途納降,百姓山呼萬歲,一路風光自不必提。
而令人感到怪異的是,緊隨在齊主之後進城的並不是那位高氏宗王或親信大臣,居然是一口棺材,靈牌上清清楚楚寫著棺木之中那老人的姓名……
當日,皇帝下詔追贈平原王段韶為大司空,在驪山腳下勒石立碑,以錄其功!並命人奮力追擊,定要在偽周君臣餘孽躥至散關之前,將其盡數擒獲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