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這場風波就被楊堅三言兩語給糊弄過去了,可捲入這場風波的所有人心裡都明白,宇文邕未必不想懲治、甚至處死楊堅。
但宇文邕面對隨時可能崩潰的大局,本著為大局考慮的心態,終究還是恩寬一面,對楊堅和麾下諸將做出了妥協,只處以六十大棍這樣聽上去駭人的處罰,而對趙仲卿、楊堅之前稱得上“反動”的言談暫不下任何定義,可謂雷聲大雨點小。
不少將官悄悄鬆了一口氣,並無多少政治頭腦的他們以為這是皇帝胸懷寬廣,心裡多多少少存了幾分崇敬和感激,在知曉潼關被攻破,大軍兵敗風翼原之初的動盪軍心,也漸漸平復下來……宇文邕心裡也是無奈,他知道自己在那一瞬之間許多次動了要殺人的念頭,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
並非無能,而是不能!
陣前殺了宇文盛,他捫心自問,絕不後悔。但此一時彼一時,兩軍決戰,宇文盛拒不出戰,不殺就會動搖軍心和宇文邕的威望;而值此之際,北周江山搖搖欲墜之際,他要是再臨陣殺將,無疑會走向徹徹底底的失敗。歷史上這樣的教訓還少嗎?
無非又是一場政治妥協罷了!
這種妥協,他的父兄,包括他自己都已經做了無數次。如果不是為了拉攏關隴門閥,全力抵抗高歡,宇文泰何必弄出八柱國那麼一個利益集體?以柱國家族為中堅勢力的集體,已然大有尾大不掉之勢,在他原本的計劃裡,這也是要必須拿出一個解決方案的。
但現在……他沒有這個力量了。
宇文邕悲哀地嘆息一聲,藉著微弱的燭火繼續翻閱軍報,思考著大周的未來:
只要帝國一息尚存——哪怕只是苟延殘喘也好,他也要保證宇文氏的國祚留存。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靠著大敗之後已然變得脆弱的皇權是不可能的了,他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哪怕其中就有他不喜歡的楊堅!
燭火搖曳,車外寒風呼嘯,蓬雪滿天,周軍離開華州大荔,往廣陽而去……宇文邕只希望這場大雪多少能給他帶來一些好訊息,起碼要滯澀一下齊軍的行動,為他爭取一下時間,也希望長安那邊,王軌和閻慶能穩住局勢,成功截擊住齊軍的鋒銳……
宇文邕的筆鋒在宣紙上不斷書寫,將自己腦海裡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命令一一傳達到長安去,王軌是宇文邕最信任的心腹幹臣之一,他一定會不打折扣的實行自己的意志。
宇文邕剛寫好一條,稍微審視了一番,似乎覺得不太妥當,於是又提筆將這條命令劃去……到最後,宇文邕直接一把將宣紙撕碎,單手支在小桌上,扶額不語。
到了現在這一步了,寫這些有什麼用呢?難不成他能隔著大老遠,遙控指揮長安嗎?他現在能做的,就是儘快撤軍到廣陽,再繞道自廣陽渡河回長安!
“只希望贇兒與王沙門不要辜負朕的期望才好。”
宇文邕再度抬起眼時,才驚覺天光已微亮,遠處的天邊泛起魚白肚來……此時大軍碰巧渡過一條淺流,微弱的天光將大河兩岸洗得江月流白,幾隻在蘆葦蕩中瑟縮發抖的鳥雀被驚起,振翅遠走,不知飛往何處。
長安郊野,一個臉膛黧黑,眉目端方的將軍打馬巡視戰場,河岸上,許多軍士正忙著鑿破浮冰、拆除渭橋……隨著民夫們點燃火焰,堆滿乾柴的渭橋漸漸燃起火光,逆著飄雪的天際燃燒起來,王軌環伺一圈,對身後一老者嘆息道:“國勢艱危呀,某便是做夢也未料到,我們會被逼到這一步。”
閻慶撫著鬍鬚,閉目沉思一陣,也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