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帝王養成記> 第122章 援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2章 援應 (1 / 2)

巴圖魯正領著士兵在沮河兩岸搭建浮橋,講到令行禁止當屬軍隊。因此林天把軍隊開到沮河岸來搭建浮橋,浮橋也是林天提出來的概念。

在沮河兩岸打下木樁,再以繩索套住打在兩岸的木樁上,然後將木板固定在繩索上。當然這樣還不夠,這樣一座浮橋兩旁也沒有護欄,所以在上面行走會很搖晃,所以又在河中每隔一段距離打下長長的木樁深入河床中,固定浮橋。

第一座浮橋建成後,經測試,馬隊在上面奔跑都無事。於是開始按照此法大量建立浮橋,按照林天的指示,至少要建立十座這樣的浮橋,才能供給阿闥婆部的大部隊,讓其儘快渡河。

在東夷並不是只有沮河兩岸這一處乾的熱火朝天,在其他幾處依然如此。阿闥婆部投奔林天,林天需要忙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安置阿闥婆部的族人就是一個大問題。要安置這麼幾萬人,總得需要一片土地,供他們休養生息。

在割讓地盤上三部都表示沉默,誰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屬地變小,即便現在他們在天啟教管轄內,可他們三部怎麼說一算一方“諸侯”,平白無故縮小自己的地盤,無論是對自己部族的利益還是對自己治下的民眾都沒有一個好的交代。

三方也著實為難,三部治下都居住者自己治下的百姓,平白無故讓其遷走,而且是要遷讓出一大片地方,處理這件事確實很讓人為難。

再三思索下,這件事還是落在了天盟的身上。林天知道自從建立天盟以來,併入駐沮城後,天盟原地址鏡湖旁的很多人都遷入了沮城。現如今也就黎寨在哪,還定居著不少人。而鏡湖旁其他地方,大多都外遷了,鏡湖北部就更少有人了,哪裡窮山惡水的,能往外走沒幾人願意留在裡面。

相對而言,林天選擇鏡湖這片地方,算是影響最小的了。至於扎魯忽赤就更不敢奢望什麼了,能有這樣一塊棲息之地就已是不易了,林天在和三部商量這樣事情時,並沒有喊扎魯。但是達魯忽赤也是個聰明人,他明白林天已是盡最大的努力了,換做是自己,自己又會怎麼樣做呢?

阿闥婆部的駐地區域劃分好,在鏡湖旁選了一塊相對平緩的地方,開土動工。在東夷最不缺乏的資源便是林木,一顆顆樹木被伐倒,變成一座座木屋。木屋整整齊齊的排列,對於阿闥婆部而言卻也適合,阿闥婆部還屬於部落聚集式生活,一個大部落生活在一塊。而東夷這邊早已經擺脫這種大規模的群居方式了,現在東夷是小聚集,大分散,合理利用每一塊土地。

林天坐鎮駝峰總壇,在這裡一條條政令奔向東夷四地。三部的部隊也開始向浮橋地點開拔,護教軍是一直就在豐臨城營地的,所以動作最快,一聲令下,早就奔赴沮河搭建浮橋了。而三部的常規部隊分散在治下各地維護秩序,如今是緊急調各駐地的人員回城,所以行動上慢了些。

三部的部隊和護教軍匯合後,在沮河東岸建立一座軍營,供士兵安身。士兵對於此次的戰爭沒有絲毫牴觸情緒,一致對外,憤慨外地侵入夷地。畢竟阿闥婆部是夷地的一份子,都加入了天啟教,在天啟教的管轄下,說白了這就是自己人了。雖然平常多少有些摩擦,但在三國聯軍這個外敵下,那刀口絕對都是要朝外的。

大營紮下後,林天等人也般至大營內,與各部的頭領和長老們成立指揮部在此主持工作。由於此處建立了十座浮橋,供阿闥婆部渡河,故此地史稱十渡口,經過後人傳頌,後人不明其中緣由,後被傳成石渡口。

這座大營也被史稱為石渡口大營,駐紮的軍隊共七萬有餘。兵馬一動,整個夷地也跟著運轉起來,巨大的齒輪一節帶動一節,冶煉製造、糧草供應等等通通運轉起來。如製造局就接到林天命令,令其大量製造弓箭箭矢,這些日子我們可愛的朵兒小美女就日日守在製造廠裡,絲毫不敢懈怠。

說實話林天對這一戰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把大營設在沮河東岸,可這樣林天就不得不為西岸的銅礦場感到憂心,現如今位處西岸的陽北礦場算得上是夷地的重要資源,陽北礦脈儲量極大,就夷地而言,至少能用二十年。

如今夷地的貨幣中銅錢、銅幣所佔比重極大,全是依託在陽北礦脈之上,所以陽北礦場不容有失。奈何林天不清楚敵人的戰力,唯有小心謹慎行事,建營於東岸。

距離第一次信報今日已是第三天,浮橋已經搭起六座,第七座已經建了一半。每一座浮橋其寬度都能容納2匹馬並行透過還有餘地,在林天想來十座如此寬廣的浮橋應該是夠阿闥婆部透過了。在建成第一座浮橋後,林天就讓巴魯圖帶領了五千騎去接阿闥婆部,護教軍本沒有這麼多騎兵,這是整合其他二部的騎兵後才有如此數量,僅從騎兵數量上來看,林天這邊就差三國聯軍太多。這也是為什麼林天要把營地建在東岸的原因,沮河將成為三國聯軍騎兵的一道天然屏障。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