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戎狄志態與華同
一百零一、籠中惡魔利眾生
尼國三年10月底,尼都。
隨著尼國商業的繁榮,此前在南方部族通行的銅錢,以超出我想象百倍的速度蔓延至北方國內,各行各業交易迅速開始以此為媒介,銅錢的不足甚至極大地影響了交易頻次和價格。面對這一新的衝擊,為規避早起原始社會第一次通貨緊縮的危險,我不得不令海國暫停全部銅器生產,全力打造“孔方兄”,然供不應求的態勢依然無法完全緩解,海寧在奏摺中說,等入冬後海國全部鍊銅作坊均不休息,按照三班倒的工作“熱情”,晝夜不息生產銅錢,應能在開春時解決錢荒問題。
看得出來海寧也被我少有的嚴肅態度嚇著了。涉及貨幣的事情,我完全不敢怠慢——這玩意兒被稱為“籠中的惡魔”,有人認為世間一切的罪惡來源都是錢。在原始社會早期,貨幣的信用尚且脆弱之時,更是要以建立信用為第一要務。
在我的前世,貨幣量是衡量一國財富多寡的體現。其實不然,國家的財富主要取決於生產的“商品”(包括商貨和服務等),即人們能夠消費的商品越多,整個社會就越富裕、越文明。而隨著人口增長,全天下所需的商品也會逐年增長,否則人均商品量會減少,導致生活水平下降(這也是各國尤其是人口增長的國家重視GDP的原因)。如何促進商品生產和生產商品所需的“資本”的積累,是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進入農業、手工業社會後,社會分工開始出現,分工能夠極大地提高經濟效率,使生產專業化,但是分工需要完善的商品交換體系,這就是貨幣的由來。
現代經濟學認為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大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其實,價值尺度也是為流通手段而生的,意在準確衡量商品價值從而更好地支援商品更合理的交換、流通。因此,貨幣主要是為促進商品生產和分配服務的,其本身並不能被消費或者創造財富,一個國家掌握的財富多寡取決於每年生產的商品量,而不取決於掌握的貨幣量。所以,貨幣的職能一言以蔽之,即能夠更好地促進商品交換、流通(本文不涉及分配領域)。
為了令貨幣發揮其最好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是阻礙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調節貨幣總量適量,能夠恰好滿足經濟社會所需,這個數量很難精確計算,因為天下的商品總量和流通速度都是不能完全精準掌握的,所以,後世各國主要跟蹤貨幣的幣值是否穩定,來判斷現有貨幣總量是否準確滿足所需。假設目前國家商品總量和流通速度穩定,總貨幣需求量為X,若提供市場的貨幣量大於X,則物價偏高,反之則偏低;若貨幣量大於X且持續增長,則物價同步上升,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則形成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和劇烈的通貨膨脹都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也是統治者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當竭力避免的,因此,如何適度調整貨幣投放量,是國家貨幣管理機構應當首要關注的,甚至是唯一重點關心的事務,這也是我現在天天“壓迫”海寧與海國工坊的根本原因。
世界古代貨幣經歷了從貝殼等自然物品到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這種“天然的貨幣”的轉變(好在有我這個外掛,尼國一開始就不用走彎路,直接跑步進入這個時代),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出現之前,全球大都使用貴重金屬作為貨幣,而貴重金屬由於產量、分佈、開採和冶煉技術等限制,並不能任由統治者調節投放數量。古中國自三代之治便出現了貨幣,春秋時期即普遍以銅鑄造貨幣,輔之以金銀。不過,受限於中原、江南地區金銀產量極低、銅產量也不高,史書中常常出現“時銅錢已竭”“民乏銅錢”等描述,歷代政權普遍面臨貨幣量不足導致的通貨緊縮挑戰,且銅相對於金銀價值偏低,貨幣屬性亦遠不如,進一步增加了我國曆代王朝的貨幣難題。如何增加國家的貨幣供給,緩解經濟發展的大敵——通貨緊縮,成了歷朝歷代尤其是王朝末期最重大、最頭疼的國策,而各個大一統王朝的崩潰瓦解,也或多或少同貨幣量不足相關,一如我和尼國當下面臨的問題。
漢武帝透過鑄造五銖錢統一了貨幣單位,維護了銅錢幣值。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為解決重金屬貨幣不足(同樣也為解決因禪位賞賜造成的中央財政崩潰),一共進行了三次幣制改革,具體手段簡單粗暴,即在銅產量無法迅速提高的情況下,用少量銅鑄造“大錢”,並人為規定每一大錢摺合多少普通銅錢,如“大泉”錢摺合50銅錢,“契刀”錢摺合五百,“一刀”錢竟摺合五千!其實用銅不過幾枚銅錢的量。這種胡亂硬擴大幣值的行為國民自然不買賬,反而極大影響了中央權威和人心,最終造成數十萬新軍被幾千人擊潰的奇蹟,王朝轟然垮塌。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企圖用少量貴金屬頂替大面值貨幣的嘗試,因手段過於小兒科而迅速失敗。
唐朝依然面臨缺銅的“錢荒”困境,導致銅價值居高不下,甚至許多人將銅錢融化重鑄為銅器牟利,進一步加劇了貨幣缺乏。安史叛軍肆虐使唐中央財政嚴重匱乏,在此困境下,第五琦奏請鑄造“乾元重寶”和“重輪重寶”,分別抵10和50銅錢,造成幣值極大混亂,民間盜鑄“惡錢”之風盛行,此方法在為唐軍聚斂了一波財富的同時,卻極大損害了銅錢的信用,民間紛紛將幣值高的普通銅錢藏匿,專門使用新鑄的大錢進行交易,使得市面上好錢絕跡、劣錢大行,成為歷史上“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個生動案例。後來劉宴主持廢除大錢,使貨幣幣值逐漸恢復正常,但由貨幣混亂造成的高物價經過數十年的消化才基本消弭。此外,錢荒問題仍未解決,最終盛世大唐依舊逃不過財政崩潰的瓦解局面。
到了兩宋,商業發展興盛,對貨幣需求量更大,“錢荒”也更加嚴重,中央的“經濟學家”們明顯吸取了新莽和唐朝的教訓,不再僅用鑄大錢這一種一眼能夠識破的“小兒科”矇騙民眾,而是同時採用了更加隱蔽的方式——摻雜錫或鉛等賤金屬。北宋末年,蔡京主持鑄造“夾錫錢”,企圖用相同銅料鑄更多銅錢,其手段更不易發覺。不過“夾錫錢”質地較脆,銅的成色低,民間亦常常拒用。後來發明的“摻鉛錢”也有錢幣發黑、發脆等問題,無法完全矇蔽使用者。
相比於摻假銅錢,北宋的另一項創舉倒是切實緩解了貨幣危機——紙幣,民間富商發明並聯合發行的紙幣“交子”被朝廷搬上了朝堂,透過發行紙幣,既緩解了國家貨幣不足,又解了中央燃眉之急。但是,紙幣誕生之始信用不足,用慣了金屬貨幣的民眾尚有疑慮,因此,朝廷採取“發行新交鈔,回籠舊交鈔”的方式支援紙幣的信用,即次年用銅錢回籠上一年的舊交鈔,同時再發行當年的新交鈔,因此,交子這個歷史書中高度讚揚的“世界第一種紙幣”本質上是個一年期的短期債券。不過,債券亦有擴張貨幣量的功效,為日益困窘的北宋末年財政續了一口氣,還打出五路攻夏、收復河湟、剿平方臘、北伐燕雲等“迴光返照”之戰,直至交鈔體系無法維繫導致財政崩潰、王朝垮塌。
到了南宋形成以楮幣(一種特殊樹皮做的紙幣)為主的貨幣體系,並形成了諸如“物貴原於楮輕,楮輕原於楮多”、“蓋楮之為物,多則賤,少則貴,收之則少矣”等早期信用貨幣政策理論,真正的紙幣體系才初步形成,不過,一切隨著北方戰火和鐵蹄的降臨以及崖山的悲壯而灰飛煙滅,此後,中國本土再未誕生信用貨幣理論和完善的紙幣體系。
明朝統治者面對錢荒,並未吸取蒙元統治者濫發紙幣搜刮財富導致信用崩潰的教訓,開國初始即不留準備金地濫發“大明寶鈔”,且推行“只出不進”政策,使其迅速貶值,到王朝中葉信用已完全崩潰,士民基本棄用。如無意外,錢荒將再一次於王朝後期降臨,並引發財政崩潰和舊王朝的土崩瓦解。但是,明朝統治很幸運地等來了“天然是貨幣”的貴金屬——白銀。
明朝的白銀來源有三個:一是首次將雲南納入中央政府直轄,使雲南銀礦大量開採(我國版圖中只有雲南大量產銀);二是西、葡、荷等西方殖民者陸續東來,用在美洲殖民地開採的大量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使白銀巨量流入;三是日本石見銀山的開採以及日本同中國的貿易,使白銀大量流入東南沿海。據學者估計,僅1567—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銀總數就高達3.3—5億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海量的“白銀潮”湧入以及白銀價值遠高於銅的特性,為帝國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使明朝的錢荒逐漸消失,並造就了“隆慶開關”的興盛景象,也為張居正的全面白銀化幣制改革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白銀潮一度造成國內白銀通貨膨脹,物價略有上升,徹底消除了歷代王朝的錢荒困局。而明朝最終亡於小冰河時期的作物減產導致的胡馬南下和流民潮,也使其成為第一個亡於“貨少”而非“錢少”的大一統王朝。
清朝繼承了明朝積累的白銀,同時利用“廣東十三行”繼續向海外輸送商品換取白銀長達近200年,中華大地積累了海量白銀作為基礎貨幣,據推測,19世紀40年代,中央財政歲入8000萬兩,國家GDP應在3—4億兩,全國存銀應超過10億兩!豐富的白銀儲備使中華大地基本擺脫了錢荒困擾,甚至由於商品經濟興旺誕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不過,隨著裝備精良的侵略者到來,我國獨立發展的歷程徹底結束,面對政治、經濟、軍事均高一籌的列強,中古時期部落制的滿清帝國不堪一擊,屢屢支付鉅額賠款,也無力阻止洋鴉片、洋貨氾濫,使中國積累近500年的海量白銀,在短短50餘年內就全部賠了出去。而隨著白銀流失、貨幣枯竭,中國也重新變得一貧如洗。清朝的崩潰也宣告了以貴金屬為基礎的舊貨幣體系在我國的徹底結束。
此外,其他文明如羅馬帝國、波斯帝國等大國也同我國一樣飽受貨幣量不足的困擾,乃至最終崩潰滅亡,其手段也同我國鑄大錢、摻假、發行紙鈔類似。因此,古代社會的困局和貨幣領域的治亂迴圈,也只有到現代紙幣和信用貨幣體系出現之後,才能得到根本的緩解了。
此時還是數萬年前,貨幣這種東西剛剛興起,尼國便已經飽受錢荒的侵襲,輸送給哥方、曼方的銅器交付日期不斷延後,只為將海國全部的銅產能都用在銅錢上,聽說海寧已經派出一個百餘人的小隊,在這寒冬降至的時節冒險前往哥方草原,去一個據說也有著“綠石頭”的地方開發新銅礦。
尼國三年的冬天註定難熬,但風雪呼嘯中,一縷新的希望正在海國越堆越滿的倉庫中悄然萌發,當神燈打碎之時,“惡魔”脫困出籠,但此時仍未爆發殺傷力,在深刻影響後世數千年曆史、催生無數戰爭、滅國、死亡和罪惡之前,在它誕生後的第二個春天,年幼的“惡魔寶寶”將為尼國帶來一個全新的商業風貌,進而使尼國的發展速度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