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有《鷂雀賦》(附文末),其間的深意眾多方家已做解讀。但是,學者教授們只是從歷史角度、從子建自身境遇的角度來讀此篇,這就是正襟危坐、板著面孔的結果。在我眼裡,這賦可以讀得更有意趣些。
這是一篇寓言,子建之心,苦於黃連,直抒不得,故而託於鳥獸。現看我來演繹:
雀兒在林間戲耍,高興得忘乎所以。一會兒棲於枝頭,一會兒落於平陸。世間的事,若都是這樣愉悅,那該是多麼地幸福啊!
風雲變幻,瞬息間晴轉成陰,雲翻成雨,這是常有的事。所以人類會說:禍福相依,旦夕禍福,此言不虛,很有些道理。
雀兒嬉耍了一會兒,有些累了,因為這一陣子的上竄下跳,還是很耗精氣神的。就在雀兒歡欣的當兒,鷂子已經在它的身後盤旋多時了。鷂子先是遠遠地盯著,小心翼翼地、悄無聲息地慢慢向雀兒移動、靠近。其實,鷂子心裡早就等不及了,為了萬無一失,它才一直忍著,饞涎一口一口嚥下肚去。鷂子心裡非常明白,只要忍得這一時,便有美餐一頓的大希望。
雀兒玩得有些氣喘吁吁,它甚至有些想笑自己:
今兒個我這是怎麼了?怎麼一下子就這麼有活力?
正在雀兒打算好好休息時,鷂子已經落在了雀兒無法逃脫的範圍內,眼睛發出了一道冷光。這冷光,直照得雀兒渾身起雞皮疙瘩。這時候,雀兒才深深體會到一個詞——恐懼;這時候,雀兒才知道什麼叫做“不寒而慄”。
鷂子不無得意,但它沒有把這得意寫在臉上,從它的叫聲中,可以聽出很重的戾氣;從它的叫聲中,可以聽出很濃的殺氣。
“雀兒,您落在我手裡,就自認倒黴吧!也許您就命該如此吧!”
雀兒雖然已嚇得面如土色,但還是故作鎮定,力圖透過言辭,討得一條活命回去。
“鷂子啊,您看我出身低微,家庭貧賤。在這裡,我不會威脅到您的任何利益,您就放我一馬吧,我家中妻兒尚需人照料,如若我有閃失,您教他們如何是好?”
鷂子冷冷地站著,不動聲色。
雀兒接著說:
“您看我身體單薄,骨瘦如柴,便是剮下渾身的肉來,也不到三兩,這還不夠您塞牙縫的。您便是吃了我,也充不了飢,或許會讓您更餓。您就高抬貴手吧!”
鷂子聽完雀兒的話,還是沒吱聲,但它在心裡嘀咕:
這小子,別看他小,還挺精的,說話一套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