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之七海為王> 第二百六十八章 商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六十八章 商定 (1 / 3)

遷都這件事,並非是今時今日才提出來的,早在崇禎十六年的時候,崇禎就與當時的內閣首輔周延儒商議過南遷,但京城的特權階層並不同意,於是想方設法給皇帝使絆子。

這些人在京城有田宅僕役,十幾代人在京城及左近經營,哪裡肯定放棄榮華富貴財產僕役離開了呢?於是他們賄賂國丈周奎,並且告知宮裡的張皇后,以‘宗廟陵寢在此’為理由,阻止南遷。

但崇禎依舊做了卓蓓,命令勳貴趙之龍做了南京守備,讓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整肅南京軍備,速練兵馬,務城銳旅,以固根本。

在去年,還委任了天津巡撫疏通海道,並且準備海船,以備不測。

即便在今年初,皇帝依舊和朝臣秘議南遷之事,從路線、接應、資金等無所不談,當時還定下了太子撫軍南京,崇禎留守京城,守中國,守兆民,守陵寢的策略。

只不過,京城特權階層依舊阻止,安排了兵科給事中說了靈武故事,迫使崇禎做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方略。

朝廷不願意南遷的原因有很多,勳貴、京營和諸多官員有田宅資產在京城,輕易不願意放棄,等知道局勢危殆的時候,再想遷都也難了。

而那個時候遷都,要遷移整個京城的特權階層,靡費浩大,無論內帑還是戶部都難以支撐。更有道貌岸然,只會空談計程車大夫以社稷、陵寢為理由阻止,他們佔據道德制高點,在大明政治環境中,無人敢反對。

到了崇禎末期,饒是皇帝屢屢換相,重組內閣,已經沒有果敢之人來挑起擔子了。

比如錢謙益反對太子南京撫軍,堅持皇帝遷都,就是想讓沈猶龍挑起這個擔子來。如此操作,遷都成功了,沈猶龍必然沒有好下場,前車之鑑便是陳新甲,受崇禎之命與滿清談和,事情洩露之後,立刻被崇禎拋棄,皇帝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殺陳新甲以謝天下,後繼內閣成員,再不敢實心任事。

包房裡的氣氛一時有些詭異,沈猶龍不想與眾人撕破臉,而錢謙益也有些後悔剛才自己太過於急躁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老者呵呵一笑,說道:“諸位,今日只定大略,到底是天子南遷,還是太子撫軍,都不是咱們能定的,須得天子乾綱獨斷才是。”

這老者便是今日宴客的主賓,沈廷揚,人稱五梅公。

與在場眾人都是江南士大夫,名流大儒不同,沈廷揚是國子監出身,因此日後朝廷南遷,他連進士都不是,也在朝堂爭不了什麼大官,但在這裡,他確實實力最強的,不論是北上勤王,還是南遷大略,都離不開他。

在崇禎中晚期,京杭漕運市場被流寇和建奴切斷,因此沈廷揚上開海運,用來在漕運中斷的時候以江南糧餉供給京畿。

與其他人的提什麼策略都需要朝廷撥款不同,沈廷揚不向朝廷要一分錢,而只是向皇帝求了一個恩典,那就是為朝廷運輸糧食的海船上,留出三成的艙位裝載商貨,而朝廷也不收稅。

崇禎很是高興,同意了他試行海運,結果從淮安出海,海船十幾日便是抵達天津,到了崇禎十六年的時候,沈廷揚便是擁有了超過一百艘的大型沙船,而江南海運力量也以其為首,人稱沙船幫。

此時的沈廷揚為國子監司業,負責北方的軍事物資供應。

沈猶龍定下走海路北上的時候,就是想到要這位族兄出手協助,僅僅是沈廷揚一家,便是擁有每年向北方運輸二十萬糧米的能力,運力之強,東方商社也是不能比。

有沈廷揚打圓場,錢謙益和沈猶龍放棄相爭,開始討論南遷細則。

在場眾人,都需要為這件事保密,目的就是降低遷都的難度,按照眾人商議所得,在場所有人先聯署一份奏疏,倡請崇禎南遷,但沈猶龍到了京畿,暫不取出,而是視情況而定。

若局勢並不緊急,奏疏也就不呈送了,而局勢緊急後,再行呈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