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媽雖然去了,是帶著笑臉去的,並非像開始丫鬟揣測的那樣,說李媽一定會哭哭啼啼的。
丫鬟之所以這麼分析,是因李媽就是這樣的人!
但是三太太給了她二十兩銀子,又給了她幾件舊衣服,這就給李媽賺足了面子。
蓮兒又給她近十兩銀子,李媽就忘乎所以,就激動的找不著北,就屁顛屁顛跟丈夫去了田莊了。
這早在三太太估摸之中!
三太太這麼做,無非就是不想樹敵。
別看李媽只是蓮兒的奶媽,但是這事處理不好,對三太太他們孤兒寡母很不利。
李媽嘴壞!
李媽會說,三太太這麼做就是忘恩負義,即便她李媽哪裡做錯了,別人都對孩子的奶媽能容忍,她怎麼就不能忍了?!
三太太作為寡婦,她只能選擇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要不然,以三太太對李媽的瞭解,她還不知私下裡說自己多少的壞話呢。
三太太雖然對李媽開始的時候說話很嚴厲,但是最後還是給了她糖吃。
三太太這麼做,被李媽這麼一宣揚,讓人覺得,三太太這也是為李媽謀劃一個好的去處。
三太太也是經過好好思量,才做出這麼個決定的。
二十兩銀子不足掛齒,三件襦裙更不值一提!
這麼做,就能把李媽那說自己壞話的嘴給堵上了。
要知道,三太太以前三爺還在的時候,她在孫家那也是揚眉吐氣的!
三爺畢竟是一員著名的武將,為以前的王爺也就是現在的福康帝立下了赫赫戰功,孫家為此而沒少得福康帝恩賜的好處。
然而,如今不一樣了,雖然在三爺死後,福康帝厚葬了三爺,並且還給孫老爺升了兵部右侍郎,然而於三太太這一門似乎沒多大影響。
孩子還小,無法受封。
也許以後,等孩子成人了,皇上會念在三爺的功勞,給孩子賞個一官半職,但那畢竟是以後。
以後的事誰知道呢?!
如今的三太太,哭幹了眼淚之後,她得悉心培養這一雙兒女,她沒有丈夫可以靠,她以後得靠這一雙兒女給自己養老。
所以三太太在這個家裡,一改往常的跋扈,她得夾著尾巴做人。
她知道自己在之前得罪了一些人,還跟大太太二太太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不睦――就是明爭暗鬥!
很顯然,大太太跟二太太之間,關係要比她密一些,大奶奶的身份給那擺著。她既是大太太的姨侄女,又是二太太的兒媳婦,人家兩人走的當然比她近。
大太太把管理家務的事交給大奶奶,二太太肯定是沒啥意見,可三太太呢?!
那大太太二太太歲數大了,四十多了,不想煩神了,可三太太還年輕啊,她才三十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