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還不如做個好人,幫他在福康帝面前說好話,這樣還能得人心。
人家會說,到底太子仁厚,對弟弟那是真好啊!
要知道,老百姓喜歡這個呀!自己何樂而不為?!
於是太子就到福康帝那裡,據理力爭,並且勸福康帝看在父子之情的份上,看在他們情同手足之情的份上,饒他這一回。
大高說即便他想謀求太子之位,如今也被發現了,把他打發到一個地方安生生活就是。
如果要是真的冤枉了他,那麼殺他,他豈不成了冤死鬼?等到他將來,如何有臉面對自己的母后
?!
福康帝坐在那裡,面如豬肝!
福康帝氣得拂袖而去!
不過,福康帝一個人的時候,他又細思量,如果三高要是真的想謀皇位,這次他和太子都是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太子還為自己的弟弟求情,自己作為父親,怎麼就不能放他一馬呢?
福康帝生氣歸生氣,等他漸漸地靜下心來,也想通了,自己還能活幾年?自己的身子自己最清楚,這個天下,還是落在太子手中,太子既然這麼仁厚他都不介意,那麼就隨他去吧!
於是,福康帝就讓太子拿出方案,處理了三高。
太子的做法是,把三高身邊的所有親信處死,另外調撥很少的人給他用。
從此,三高老老實實,再也沒有出頭。
三高能躲過這次劫難,完全是因為太子要防範的不是他,而是遠在山東的二高。
話說回來,這次事件三高真的是無辜的嗎?
當然不是!
這次事件,還得要說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黃公公。
黃公公才是這次事件的關鍵人物。
為了更為清晰地瞭解這個人,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那還是在福康帝跟惠武帝打仗期間,那段時間,惠武帝聽從方大人建議,他想離間福康帝與大高之間的父子關係。
那個時期,福康帝一直帶著二高三高在外打仗,把北城交給了大高防守。
有一天,惠武帝給在北城的大高寫了一封信,勸他不要跟隨他的父親造反,如果他能懸崖勒馬,投靠惠武帝,惠武帝將撤銷他爹北王的資格,封他為北王。
當黃公公知道惠武帝派人給大高送來這封信的時候,他連夜趕去告知福康帝,說大高與惠武帝之間有書信往來。
要知道,二高本來就跟自己的這個哥哥不和,他在福康帝(那個時候還叫北王)面前沒少說大高的壞話。
福康帝對於大高頓時就起了疑心!
如今大高竟然接到惠武帝的信件,自己都不知道,這就說明他們之間一定有什麼事瞞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