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帝第二次北征,孫府立功,到底立了什麼功?!
話說福康十二年,福康帝第二次北征,依舊帶了皇太孫基兒一同前往,孫家老爺二爺以及六個孫子共是八人,也是擔任不同的職位,一同前往!
此回福康帝依舊帶了五十萬大軍,前往草原腹地,尋找烏拉軍作戰。
烏拉軍老是進犯邊境,掠奪財物,甚是討厭!
烏拉軍人數雖只有五萬人,可都是精兵強將,而且都是騎兵,一個個是驍勇善戰。
福康帝尋找烏拉軍好長時間,終於,被前哨發現了烏拉軍去向。
預算,福康帝帶領大軍,終於追上了烏拉軍,雙方擺下陣勢。
烏拉軍憑藉山勢,兵分三路,在山上與明軍對壘。
雙方一觸即發。
烏拉軍從山上策馬而下,勢如破竹,若是就這樣憑藉肉搏戰,福康帝雖然人數眾多,也未必能贏。
福康帝準備了火銃,以九千火銃兵,三千為一路,也分為三路藏在大軍之中。
等到對方的兵馬到了火銃射擊範圍內,福康帝的馬隊忽然向兩邊散開,三千把火銃同時向烏拉軍開火,烏拉騎兵損失慘重。
烏拉軍以勇猛著稱,他們不顧重大傷亡,雙方展開了廝殺。
但是畢竟敵寡我眾,烏拉軍被打散後,四處逃竄。
那麼敵人逃散了,那就打唄,孫府子孫是怎麼在這次戰役中有了突出的表現呢?
原因是這樣的!
基兒一直跟隨福康帝左右,但是在兩軍對壘時,基兒看對方被打的人仰馬翻,他不聽緊隨他身邊的孫戎勸阻,聽了一個宦官挑唆,也親自去參戰了。
宦官是這樣挑唆的:“主子,該是您展示功夫的時候了,主子,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啊?!”
基兒年輕啊,看著福康帝帶領大軍一路追砍殺敵,他也想躍躍欲試,只是先前福康帝一再交代,要他跟隨自己身邊,不得擅自離開。
可基兒聽了宦官這麼一挑唆,就想:我是來幹嘛的?我是來打仗的,如今烏拉軍都潰退了,自己連追殺都不能去嗎?!
關鍵他看到福康帝引領著大軍追殺,他激動啊,忘記了福康帝的一再交代。
於是,他也不聽身邊戎兒的勸阻,舉起手中的刀,策馬就跟著一隊逃散的敵軍追下去。
基兒的手下有一千人聽他指揮,如今基兒一馬當先,已經衝離隊伍,眾人不敢懈怠,怕他有什麼不測,就緊隨基兒後面,向敵軍追了下去。
這一追,就追了四五里下去,逃亡的敵軍也被追上了,雙方還有幾百米的距離,敵軍將領往後一看,就看出了端倪。
這千把人中,其中有一名小將,金盔金甲,這是什麼人啦?!
敵將心裡尋思,這一定不是普通人物,金盔金甲豈是尋常將領能帶的?!何況他這年紀,至多二十左右,他能立下什麼功勞,皇上會獎勵他這麼一身行頭啊?!若是能抓住或者殺掉這員小將,那自己豈不是立了大功了?!
想到這裡,這員將領帶領兩百來人,跟這一千人交手,還沒幾下,他又裝作潰敗,丟下十來具屍體,繼續向縱深處逃竄。
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引領這千把人,離開福康帝大部隊的視線,然後回頭拼殺,一舉把基兒拿下。
基兒年輕,他果然中計,他一邊策馬狂奔,一邊拿出弓箭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