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馬丫還有什麼退路?即便馬丫的娘改嫁的好,誰家又願意贖這麼一個女孩子回去?過不了兩年,又得嫁,還得給她準備點嫁妝。這不是淨貼錢嗎?
再說了,馬丫雖然死契,但是等她嫁人後,還是可以跟她娘走動的嗎,馬丫的娘要是想閨女了,還是可以來看看她嗎。
這是馬丫給人的印象。
馬丫的家庭背景就這樣,周大清跟戎兒會問她以前的事情,來勾起她心中的無奈與難過嗎?他們不是來惹馬丫難過的!再說他們對馬丫的過去也沒什麼興趣。
他們帶馬丫玩,就是馬丫這小丫鬟話少,靈動,讓她做什麼,不用他們煩心。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找馬丫玩,心情舒暢!
而蓮兒不一樣,蓮兒跟他們在一起,盡是給他們添亂,添麻煩。
比如蓮兒的蛐蛐被咬死了,她傷心的哭了,你還得哄她,還得給她一個更好的蛐蛐。
馬丫就不一樣,他們讓馬丫也去捉蛐蛐,然後拿來跟他們的鬥,不管馬丫輸贏都不會像蓮兒這樣作。
馬丫有時候跟他們鬥蛐蛐玩,興奮的時候,她也會臉色紅彤彤拍手叫好,在那一刻,馬丫是可愛的,能惹出小少爺們的憐惜來。
女孩子麼,就應該這樣無憂無慮的!
而平時,馬丫是沉默的,頭微微低著,隨時聽候主子的使喚。
在孩子的世界裡,像馬丫這樣的,男孩子自然對她有種保護的慾望,自然喜歡帶著她玩。
大人看就不一樣了,她們總覺得馬丫身上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品質,這品質,其實就是高貴的品質,只是她們想不到這麼說而已。
馬丫不管站在哪裡,還是坐在哪裡,都與普通的丫鬟不同。
要知道,馬丫雖然在道觀長大,但是她身邊的教習姑姑一直跟隨她左右,對於馬丫的言行給予一定的指導。
在孫府,別說丫鬟了,就是小姐,她也沒有這樣的教習。
正因為馬丫有這些品質,才吸引了戎兒周大清他們,很願意跟馬丫在一起玩兒。
老太太要先生對這些讀書的孩子抓的緊些,然而,像戎兒這樣的孩子,雖然仁義,但是他討厭讀書,能躲則躲,先生觀察了他一段時間後,把這個結果告訴了三太太。
三太太也只得作罷,隨他去了。
戎兒見先生放鬆了對他的管教,戎兒自在多了,戎兒就經常跟周大清跑來找馬丫。
有一回,周大清不在,戎兒問馬丫:“要是我把你要到我那裡,你願意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