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友好,那他想的,都不能讓他順利實施。
只見普賢手掐指訣,作拈花微笑狀,以示友好。
不過這個微笑,只露出一絲,就尬在臉上。
笑容不會消失,它只會轉移。
現在這絲微笑,便轉移到丘志清臉上。
再附上其身後飄落的花瓣,可謂是相得益彰。
“菩薩,有點小事需要傳訊相告而已,無需撒花慶祝吧?”
也幸虧普賢一向臉皮夠厚(都女裝了,還在乎這個?),對方才自己暗搓搓出手的事情,閉口不言。
“正好,菩薩說,這是玉帝旨意,我這邊也有個陛下旨意,讓我來此建立道觀,貧道心中甚是不解,不若我等一同去天庭問問如何?”
不如何!
雖然不知道丘志清的所謂“陛下旨意”是不是真的。
不過他這個餘地旨意,卻一定不是真的。
“無需如此,既然真君看上此地,那便讓與真君又何妨?真君先忙,貧僧先行告退……”
說話間,不給丘志清胡攪蠻纏的機會。
腳下蓮臺升出,託舉著人,便往西方而去。
切!走就走吧,還故作大方。
說實話,別說他不敢和丘志清上天對峙,就算敢,丘志清也不怕。
他可沒有假傳旨意,他說的是“陛下旨意”,那白芷也是“陛下”不是。
對了,天庭沒有什麼欺君之罪的說法,玉帝即天帝,欺騙玉帝,也就是欺天。
要說有,也是欺天之罪。
可這裡又有一個漏洞,躲三災,其實就是欺天,所以說,欺天又是一種本事,它還真就不是罪名。
像影視劇中說的,欺君之罪,在天庭是不存在的。
因為玉帝洞徹三界,理論上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這點,從老君知道白芷針線活不錯,直到楊戩在背後議論關於“牛鼻子”的話題,就可體會一二。
再例如,當初楊戩處理七仙女之時,玉帝能準確知道楊戩所在。
並且順帶拉上丘志清,讓他這個第三人,緩解一下他們的甥舅矛盾。
所以說,能成為三界頂流的,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楊戩那點小心思,從一開始,就落入玉帝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