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我在日本當文豪> 第218章 求索者與護道者(2/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8章 求索者與護道者(2/3) (1 / 4)

竹內治離開辦公室時,天早已昏暗的沒有了方向。

下午就開始降落的雪花,在地上堆積成薄薄的一層,微黃的路燈光暈照射而下,在雪地上映出一抹漂亮的金邊。

走去停車場的路上,他不禁數次低頭觀察了下腳下的雪景。

《雪國》的故事裡,雪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而怎麼把大家都清清楚楚的雪景描繪得鮮活生動,這就要看創作者的文字功底了。

竹內治在二十年前去過一次新潟縣。

沒記錯的話,那邊的雪以大、長、淨為特色,正如北川秀筆下所寫的那樣,“無形無邊的雪景在黑夜這個漆黑的容器下,變成了如液體般,能流淌,有形體的事物”。

如果只是這種對大雪的寬泛性描述,日本文壇的許多文學家都能做到。

可透過新潟縣的大雪,還能窺伺到中雪、小雪的別樣美感,那就得對雪景這個意象有充分的瞭解和認知才行。

《雪國》裡提到的雪景有大有小,而寫小雪時的那些文字給他所帶來的感覺,就和此刻腳下那些鑲嵌著金邊的雪層一樣,有“實體化的質感”。

竹內治反反覆覆觀察著四周的雪景,又忍不住拿出《文藝》對比推敲,愈發感覺到北川秀文字裡的“真實”與“細膩”。

寫的本質是向讀者傳遞創作者內心深處最細膩的情緒,只要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好書。

而怎麼最高效的傳遞情緒,就是每位創作者一生都要去追尋的問題。

一直以來,日本文壇普遍認為文字是一個有侷限性的工具。

比起影片、音樂、味道、氣味等其他載體,文字的傳遞力最差,因此創作者該揚長避短,專攻文字的優勢,而不該和其他載體比它們的優勢。

以此為理論基點,想要用文字描繪雪景,遠不如給讀者看圖片來得高效。

長此以往的這種認知作祟下,如今的日本文壇,惟有北川秀還在“北川秀風”的裡嘗試使用“視聽音畫”手法來塑造美感。

這傢伙一直在做反人類常識的事情啊!

竹內治感嘆之餘,心裡充滿了敬佩和不理解。

明明已經成了文壇的“天下第一”,只要持續產出,牢牢坐在這個位置上,他大機率會成為一個更成功的“谷崎一郎”。

現在又整出了新花樣來,他難道就真的不擔心馬失前蹄,被人抓住機會拉下神壇麼?

北川秀現在可是日本文壇的一個代名詞。

這事有利有弊。

但代名詞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你比從前差一點點,即便新的作品依舊出彩,也抵不住高期待者們的群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