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傍晚,陸離下衙回到溯洄館,方才聽說十一娘已經回府,不待王妃遣人來請,便主動往玉管居去,剛進了屏門,便見賀燁迎了出來:“絢之果然來蹭食了。”
這話原也不帶什麼敵意,可晉王看上去又的確有些皮笑肉不笑的模樣,陸離只好無奈地搖了搖頭:“何為果然?”
兩人一邊往正廳去,晉王一邊慢條斯理說道:“早前我問王妃,估摸著絢之也快回府,雲州一行是何結果,絢之必然關心,再兼王妃離開這二十多日,也甚牽掛晉陽諸多人事,故而提醒,莫不請絢之過來一敘,又正好共用晚膳,王妃便說,不需去請,絢之應會過來,這不就果然了麼?”
原來還在計較十一娘與陸離之間的心有靈犀。
偏偏陸離又道:“雲州一行不會有其餘結果,重建雲州一事必定達成。”
“這回絢之可料錯了,王進谷一口拒絕了放棄民政,故而,這事王妃也沒辦法,只好如實上諫太后,將之擱置。”晉王存心誤導。
陸離卻是一笑:“王妃必然不會先提讓王進谷交還治政權,那麼他又怎麼會一口拒絕?再者,這事若真不得不擱置,只怕午時,王妃剛一回晉陽,便會遣人囑下官回府商議對策了,又哪有閒心與殿下作賭,看下官是否主動來見呢?”
說著話,兩人已經進入正廳,見十一娘正好帶著婢女們從另一側入內布好食膳,陸離便見了禮:“恭喜王妃,大功告成。”
賀燁只好“認輸”,直到隔了二十餘日沒有吃到的美食入口,方才有了幾分心滿意足。
待用完晚膳,三人依然在正廳議事,十一娘便道:“其實這回談判如此順利,首功便是鄭參軍,可惜雲州一行,為防王進谷起疑,我一直沒機會正式對鄭參軍道謝。”
便擇其重要將這回與雲州王的交鋒說了一遍。
陸離問道:“此事雖十分順利,可雲州重建是否能夠按照計劃一一實現,將來雲州刺史可至關重要,王妃可曾考慮過由誰擔當?”
就算為了收復兵權,太后必然會下令晉王府監管雲州,可十一娘卻不可能前往雲州,而陸離又要推行新政,也不可能去雲州坐陣,晉王府的屬官包括阮嶺在內,無論才幹還是資歷都不足擔當一州刺史,再說太后對十一娘還沒有依賴信任到這個地步,所以這位刺史,必定是太后另外任命,但要是來了個毛維那樣的貨色,雲州重建一事可就阻礙多多了。
“六哥憂慮之事確應重視,故而這回我打算直接舉薦一人授任雲州都督。”王妃說道。
“王妃先別說,讓絢之再猜一猜。”賀燁心有不服,硬要考驗兩人間的默契程度。
陸離看向賀燁,半響才搖頭一笑,晉王殿下應當還沒有向十一娘表白情意,故而才將自己當作假想敵,如此也好,不妨再刺激他一下:“不會是十四郎,他雖得太后信重,但與王妃也甚親近,太后必定不會那樣放心,同理,也不會是邵廣與尹紳,這兩人甚至還不比十四郎更加合適,寧致雖也為長安五子之一,同王妃及下官交熟,但畢竟京兆王為名門世族,根底在長安,相對而言,必然會衡量更多,太后對他也相對放心,只是寧致資歷還不足以擔任刺史,主持雲州重建。”
又稍經沉吟,陸離繼續分析:“柳尚書雖然合適,但他為王妃世父,王妃若直接舉薦,就怕萬一會引起太后猜疑,反而不利柳尚書仕進。”便更不可能是柳均宜了:“可王妃舉薦之人,又不可能是韋后黨,也只好在親友裡擇選,故我猜測,應當便是寧致之父王諫議。”
看賀燁那灰黯的神情,陸離便知道他又猜中了。
毛維罷相之後,太后重新起用了王淮準領銜尚書省,說明在京兆十望當中,除了韋、謝、柳三者以外,太后對王家也格外看重,她如今非但已經正式臨朝,更甚一手把控軍政大權,也知道僅靠那些黨徒,不足以治理國政,夙願達成,太后相對放寬了信任範圍,雖然王淮準並沒有對她言聽計從,可這也正是王公的一貫風骨,太后對京兆王,一直還是比較信任的。
王績是王淮準嫡子,又曾外放地方,太后也有意培養他為將來國相,是以提拔了他擔任諫議大夫,論理,王績是不會再外放了,可眼下情勢告急,重建雲州如何重要不提,將來收歸王進谷掌握的兵權更加重要,這便註定了雲州都督一職絕對不能是私慾過旺,瓦釜雷鳴者,所以最合適的人,便是王績。
無論發生什麼情由,王績也不會與王進谷勾結謀逆,雖然十一娘與王寧致交好,但這一層關係,也不足以影響王績與晉王府勾聯——“假設”晉王妃要行叛逆之事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