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偵騎來報,前方三十里處發現蠻軍烽火臺。在此之前,百里燕從來沒有聽說金雪狄人也有設烽火臺的習慣。
“方亮,此處烽火臺,可是婆嵩城最外圍烽火臺?”百里燕忙問。
“不是,應該是前沿烽火臺,距離婆省最外圍屬地應該還有五百多里。去年春天走的便是此路,應該沒錯,是前沿烽火臺。”
“有幾人駐守?”
“三五人左右,不過聽說已有百年不曾使用,守軍極為懈怠。”
聽到這裡,百里燕決意天黑後攻取烽火臺,並把往南兩座烽火臺全部拔掉。
入夜,蔣傑摔人前出拔點,百里燕來到附近積雪覆蓋的山頭,瞭望戰況。
看去東南之際,發現七十里外隱有大片火焰暈光,極為可疑,像似有人跡聚落的燈光產生的燈火光暈。百里燕隨即叫來方亮詢問情況:
“方亮,東南方向隱隱可見大片光暈,那裡可有城塞?”
“沒有,絕沒有。除非是金雪狄人的輜重軍團沿途經過所致。”
“你是說,有人行軍?”
“許是如此。我年輕時,曾去過那裡伐木做工,所以不應有城池。”
方亮不知行伍,不曉得行軍篝火和居民點火光的差異。行軍升火不可能稀稀拉拉的到處都是,隔著六七十里地,幾乎很難用四倍的望遠鏡看到很強的光暈。
只有點起的沖天大火,才可能產生醒目的光暈。百里燕懷疑,東南七十里有異常,絕不會是簡單的行軍宿營。
待到蔣傑帶人幹掉沿途三座烽火臺,已經是後半夜,百里燕未敢派出斥候向東南刺探,於第二天一早火速摔人取道東南,中午之前行徑四十餘里,在二十五里之外發現昨夜火暈來源,金雪狄人正在距離婆嵩省外圍東北五百五十里處,修建城池,或是某種城塞。
白合摔人抵近偵查,初步探明蠻軍正在修築一座圍長十里左右石條城。
石條城是金雪狄人城池的典型特徵,他們從俘獲的中原工匠那裡學會了三合土法。
經過改良和配方調整,用少量沙石,大量的粘土、礬土和石灰經過煅燒成粉末,而後加入水攪拌調和,壓入模具後送進窯中燒製城長一米多,截面一尺乘一尺厘米的條磚,用以修建小型城塞。大型城塞則用夯土修築牆體,而後包基層條磚。
用以修建小型城塞時,無需夯築很高的土牆,只需夯築一人高的土垣,而後從底部包磚,包磚至土垣同高,而後磚砌,速度相當之快,幾乎不受季節影響,且堅固耐用。
這種條磚的成份與水泥已經很像,甚至比早期水泥的效能更好,同時也可窺探出金雪狄人的生產力遠在中原諸侯之上,因為他們的城池幾乎都包磚,若非生產力高,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中原至今,包磚的城池百不足一。
“這夥蠻軍約有五千人,披掛牛皮輕甲,鐵器兵刃,其中有一千人左右的騎兵,在附近來回穿梭,較為分散,其餘皆為槍劍步軍,約兩千人在尚未建成的塞內,另外兩千人在城外監工把手。”白合飛快說道,在地上粗略勾畫出金雪狄人營地的兵力部署。
“可有弓弩手。”百里燕仔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