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投機半句多,眼見談話已經無法進行,王礪起身要走,百里燕將他喊住:
“王兄,勞煩替我帶話給晉王,留給晉國的機會已經不多,此番燕國之戰乃是最後一次,倘若晉國依然自私自利,到時候,我也幫不了晉國。”
“這就是你幫我晉國的態度!”王礪怒色質問道,此刻已然沒有了當年的情誼。
“今日言盡於此,王兄好自斟酌,莫要一錯再錯,否則晉國將再無退路。”
“哼!”
王礪憤而離去,在他看來,百里燕是在威脅。然而百里燕真心想最後拉王礪一把,畢竟幾十年的交情,還有王蕊的情,於私他也會避免晉軍的傷亡。
計劃中第一輪出兵分三波,王礪若能說服晉王出兵,百里燕會分四波出兵,晉國分在第三波,第四波諸侯聯兵北伐,晉國不至於死的太慘。但若晉王執迷不不,最後一波諸侯國皆已輪戰,晉國不出兵必淪為天下公敵。
此時諸侯均有傷亡,甚至是慘烈傷亡,眼看勝利在望,晉國拒不出兵,結果要麼是前功盡棄,要麼諸侯硬著頭皮頂著巨大傷亡聯兵北伐,戰後鹹、志、宋三國聯兵滅晉名正言順。
如果晉王最後迫於形勢出兵,勢必要付出慘烈傷亡,只有晉國提出主動出兵,百里燕才有重新調整戰略的機會,而且要快,拖得越晚,所能騰挪的空間和資源越少。
六日後,衛王打來電話,正式向鹹國確認出兵事宜,但百里燕始終沒明白,電話一直接到衛國都城,討論出兵需要花費六天時間嗎?
他開始懷疑衛國可能發生了某些變故,不排除衛王年事已高,喪失了主持朝政的能力,國內正處於奪權階段,鹹國提供的利益讓他們得以達成一些共識,但需要時間討論如何分配這些利益。
衛國出兵,武裝燕國的戰略一經確定,百里燕著手調派軍官,組織運輸,將武器彈藥運往德康和燕國,武裝和訓練衛、燕兩軍。
軍官絕大多數是邵平聯合陸軍學院受訓,並在鹹軍中見習,乃至參加過樑縣戰役的兩國武官,這些武官抽取部分返回母國組建新軍,同時鹹軍抽調領旗兵和武官,負責參謀和戰訓,儘速將燕、衛兩國軍隊在最短時間,內轉變成一支新式軍隊。
而與此同時,蓉城港的戰鬥進行的十分艱難,腋目大量使用拉火管手榴彈,手榴彈的重量達到了鹹軍四倍,威力超過80毫炮擊炮彈,投擲距離超過了一百五十步,堪比小鋼炮,威力巨大,給聯軍塹壕作戰帶來極大威脅。
儘管聯軍裝備有迫擊炮和榴彈發射器,但靈活性、效率和數量遠不及成百上千人一字排開給你灌手榴彈。
戰事進入三月,蓉城屬地全境三分之二落入腋目手中,聯軍兵力逐漸落於下風,下一步已經打算放棄蓉城,向外圍有利地形戰略轉移,以儲存實力,繼續堅持抗戰。
蕭公毅急調在萬川備戰的二十萬人馬西進馳援燕國,同時調走了駐紮津鄴、翠城的半數兵馬,使得梁國的防線更為單薄,為此只能由孫國繼續向梁國添兵,以彌補御客抽兵後的防線。
但好在翠城、津鄴兩地的防禦體系基本建成,鹹軍配發了更多的輕機槍和重機槍,構築層層封鎖網,單純的正面強攻,短期內難以突破防線。
三月初,駐紮德康的杜銳勳部首先開始改編整訓,無數列裝滿軍火的列車經由思水江鐵路橋輸往德康,杜銳勳做夢也沒想到,被揍十年後,他也能裝備起鹹軍才有的槍炮。
衛軍的換裝和整編按說是秘密進行,但畢竟好幾十萬人大範圍調動,紙包不住火,終究要被外人知曉,鹹國武裝衛國幾十萬人的訊息一經傳出,引得輿論譁然,
加上燕國的二十萬條槍,鹹國一口氣給了七十萬條和幾百門炮,僅衛國就給了五十萬條,其他諸侯多半不會少,於是各種猜測和浮想甚囂塵上。
三月間,腋目在長孫半島戰線繼續擴大,長孫國主苦向鹹國求救,百里燕象徵性的派了三千人的精銳部隊,趕赴長孫作戰,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精英。
梁縣一戰讓百里燕感到,光靠正面作戰很難取得傷亡上的平衡,即便最後能打贏,也是人海戰。
透過研究大量戰例,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由於腋目人的生物分工,導致他們個體間的能力差異懸殊。
腋目巨人有體能,但智力低,腋目矮人有智力,但體能弱,通訊者有通訊能力,智力體能均衡,但卻是四眼田雞,由於其生物機能的嚴重分化,導致他們不能從事綜合性社會分工。
換而言之,他們不善於特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