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帝國行> 第1185章 炮兵主義(十月開新書,敬請大家關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85章 炮兵主義(十月開新書,敬請大家關注) (1 / 2)

懷錶出現不久,百里燕致力於生產更小的手錶,由於當年工藝和技術的不成熟,手錶精度太差,遂只好作罷。

近幾年技術進步很快,狂瀾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念認知,提供了其他適合當下工業基礎的技術路徑。

同時裝配工藝已經成熟,懷錶生產使用積累的經驗,經過不斷的改進和迭代,加之狂瀾的最佳化設計,推出了不少版本和型號的懷錶,精度和體積也越做越小巧,推出手錶只是時間問題。

女表要比男表小得多,所以裝配和精度要求都很高,但得益於尼爾科科族留學學徒工的鷹眼,和他們靈巧的雙手,手錶的裝配得到了質的飛躍。

尼爾科科人的視力是人類的六倍以上,他們的手也更小巧,加之他們勤奮而聰明,非常適合做精細小巧的產品,他們裝配手錶效率是人類的四到五倍,精度普遍要高出一個量級。

眼下人類表匠裝配的懷錶、手錶,精度最好的一天也要差十到十五秒,最差的十二個時辰要差近兩分鐘。

熟練的尼爾科科鐘錶匠,裝配普通機械錶精度,普遍能達到二十秒以內,表匠工作年限越長,裝配的精度越高,目前精度最高的一塊機械錶,十二時辰只差三秒半,恰是尼爾科科人裝配的產品。

送給姒柔兒的這塊女表,雖是普通機械機芯,但精度每天僅差半分鐘,價格相當貴。

而得益於由尼爾科科族受訓留學生與鐘錶匠人,與大學堂、砡工派合力攻關研發的新型“對稱雙飛輪機芯”,理論上相同零件精度和裝配水平下,對稱雙飛輪機芯的精度,要比陀飛輪機芯精度高一個數量級。

當然,這種精度的手錶,不考慮機械加工零件的精度,僅僅所需的裝配精度都很高,幾乎是人類手工裝配的極限,需要尼爾科科鐘錶匠特殊定製,其代價自然也不菲。

手錶目前還僅限於軍內、權貴階層和國禮,即便是有錢的鉅商,要買一塊手錶,也必須託關係弄到票,才能憑票去百貨堂訂購一塊普通機械機芯手錶,還得排隊。

不過懷錶已經開放供應,精度比多年前提高不少,型號也較多,用於計時和裝點門面完全足夠了。

至於對稱雙飛輪機芯表,與陀飛輪機芯表,大都用於精密計時裝置,產量也極少,單純用於個人的計時未免太過浪費。

火車一站不停的駛往陔陵車站,穿過茫茫的曠野,駛過無邊的麥田,沿途風景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許多人都是第一次乘坐火車,那種感覺猶如夢幻般的寫實演繹。

翌日下午,火車抵達陔陵城外西站,鹹軍提前清除了南站作為快速通道,方便志國使團和禁軍通行。

陔陵城牆在過去三十年間始終沒有擴張,但做了加高加厚處裡,並且還包上了花崗岩條磚,遠觀之甚是雄偉。

條磚雖是花崗岩石料,卻也是炸藥炸開,破碎機碎開,而後用開石水磨機一塊塊切割而成,十分之便利,如用純人力,勢必又是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

因城牆沒有擴張,而城內空間有限,如今陔陵城外如城內一般,建築林立人流不息,規模要比城內大得多。

百里燕之所以不擴張城牆,既是城市發展趨勢所致,也是吸取當年篤暉城被攻破的教訓。

城牆圍長越長,所需要守備的兵力越多,儘管攻城需要五倍乃至十倍於守軍的兵力,然而一旦進入攻城戰,不說絕對,但多數情況下主力軍團或精銳軍團已被野戰殲滅,而守城很多時候是無奈之舉,尤其是都城,都被他人攻到了都城下,那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篤暉城被攻破很大程度上是城池太過雄偉,圍長太長,聯軍受到瀝血病襲擾,兵力不足,以至於兵力佔絕對優勢的金雪狄人,可以集中兵力只攻一面或兩面城牆,就足以搞垮聯軍。

所以在兵力不多的情況下,要堅守一座雄偉偌大的城池是不現實的,因而城池的規模適中就可以,無需太過鋪張。

退一步說,再過二十到三十年,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現代化戰爭條件下,普通夯土磚石城牆的防禦及意義不是很大,但目前還是需要的,尤其是面對狂獸人的圍攻,有一道城牆防護要好得多,做適當的加固和功能化拓展,有其必要的現實意義。

使團出站乘坐四輪馬車入陔陵城,百里燕另在志國館驛以東置了僻靜的大院,安置姒柔兒一行女眷,公良氏一家則住其隔壁的大戶,第二日安排公良修入宮面君,就志國會盟一事遞交國書。

如今通了電話,國書之類的書面檔案的實用意義大為削弱,鹹王只要願意,隨時隨地可以給唐元翔直接去電話,發電報,國書充其量只是一種記錄交涉內容和協議的文字,傳遞資訊的功能已不具意義。

公良修抵達陔陵數日後,百里燕邀其前往永興城以西的鹹軍靶場參觀657兩型火炮的打靶,給接下來的會盟提曾一些氛圍。

伐衛之戰後,志國如今是第一人口大國,在此之前是長孫,是衛國,長孫如今已經不能算是完整的諸侯,人口損失不計其數,衛國650年戰敗後,損失數個郡縣和數百萬人口,加上內部的問題,人口損失很大。

志國經過最近十數年修生養息,消化孫國舊地,在鹹國經濟輸血下國力回升迅速,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志國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能左右這次會盟的結果。

百里燕希望志國能出動更多兵力,晉國方面顯然會以各種理由搪塞推脫,而衛國方面力不從心,經濟太差,制度落後,人口雖多,但內部問題一堆,只怕是仗沒打完,地方上就造反,儘管百里燕也希望衛國能垮掉,但不是這個時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