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送達博源城是在百里燕攻入淨源之前,第三集團軍經過戰鬥減員和地方佔領,並沒有四十萬人,多出來的數萬都是山匪和山匪家眷,一路裹挾到了淨源。進入淨源後,四十餘萬人陡然暴增到了五十餘萬,都是反衛投誠的孫國舊民和山匪。
得益於先前兩年的“基礎群眾工作”深入到位,百里燕透過御客深入當地摸排情況,傳播進步思想和與鹹國有關輿論,並派出在各地有親眷和故友的孫國人,化妝商旅僱工到處現身說法。同時利用鹹國的諜報機關和商業渠道,對孫國舊地實施經濟、輿論、文化、思想全面滲透。
一邊透過走私低價銷售物資給予當地人實惠,一邊透過貨物夾帶報刊和思想刊物進行輿論破壞,考慮到識字率普遍不高,因此刊物更多以插畫漫畫形式傳播,極大方便了普通人的解讀。
衛國由於長期對孫國舊民實施高壓政策,而各地封爵領主對剿匪又不上心,更多指望衛王軍隊剿滅山匪,因此各地政出多門,難以採取統一的行政措施,又給鹹國開啟了方便之門。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百里燕採取的種種措施遠遠超出了當下世人的認知範圍和應付手段,令衛國防不甚防。
匆忙趕回行宮的天子召集百官商討對策,隨後馬不停蹄拜訪了陌舂子求計。
“鹹軍來勢洶洶,且已過康郡,掌門大師可有良策助寡人退走鹹軍。”
“只怕很是困難吶。本以為鹹軍要與衛軍廝殺許久方能過江,故設計令衛國讓出德康予志國,而後在長孫境內伏殺鹹軍,誰想到其勢竟如此兇惡滔滔,看來定是百里燕欲擒故縱之計呀,前番有意示弱,實則早有預謀。”
天子聞訊不解忙問:
“大師此話何意?”
“若是所料不錯,三年前鹹國便已有西進之力,虎吞中原之野心,只是礙於代價甚大,故而一面積蓄力量籠絡各方以絕後患,一面與衛國修好,縱容其攻伐長孫。只待時機成熟,再行出兵攻衛,目的旨在以最小代價攫取最大利益,此計著實歹毒,但絕非全無破解之道。陛下,如今朝野百官可有何公議?”
“眾卿家意見不一,寡人實難下決斷,故而向掌門大師求解。掌門既有良策,還請快快道來。”
“陛下莫憂,敢問陛下,朝中可有主張攻衛者?”
“有是有,太尉主張攻衛,然大司馬與多數朝臣均反對攻衛。”
“哦,大司馬為何反對攻衛?”
“大司馬言,衛軍虎狼之勢不可抵擋,我軍戰之不敵。其次我軍主力在北,調往東南準備極為倉促,輜重轉運十分困難,短時內無法深入衛國作戰,故而不能打無準備之戰。”
由於長孫太爛,而傳統威脅都來自南方,因此梁國主力大軍向來佈置在南翼和京畿地區,衛軍北伐長孫後,為防範衛軍的挑釁,梁軍主力部分調往了北面,部分調入了京畿。
故而糧草輜重的轉運站點也圍繞這兩地展開,而東南方向雖然與衛國接壤,但衛國主力在北在東,並未形成全面合圍態勢,短時內要調動主力軍團出國作戰,整個後勤的組織協調少說得一兩月。
當然,梁國國小,這個週期會短不少,但戰爭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稍有常識的將帥都不會打一場根本沒有準備,而且戰略方向完全相左的一場戰爭。
這時陌舂子又說:
“陛下若想破此難局,唯有發兵攻衛,取衛土扼鹹軍,才有一線轉機,此乃上策。”
“可衛軍如虎,我軍戰之如何能勝。”
“陛下只見衛軍之厲害,殊不知見衛軍之命門依然我於我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