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石油畢竟是重汙染資源,原始野蠻開採大量浪費石油的同時,汙染了當地的土地和水源,令其周圍數萬畝土地化為汙染重災區,惡性疾病,尤其是肝癌和畸形的發病率奇高。
志國接管之後,一面繼續開發,一面遷徙囚徒採集石油對外銷售換取利潤。
當然,眼下除鹹國外,各諸侯國僅僅將石油視為可以燃燒的油料,或是拿來做墨,鮮有其他開發利用。
總體佈局完成不久,鑑於現實需求和蒸汽機的飛速發展,百里燕於永興城抽調骨幹,開建大型衝壓鍛造工坊,同時攻關制罐、衝壓、拉伸等衝壓變形、整形工藝,以滿足製造各種罐體和衝壓件需求,遂於當年製出首批搪瓷鐵皮茶缸、飯盒等。
值得一提的是注射器針頭生產工藝的解決,為批次生產玻璃注射器生產提供了可能,然考慮到重複使用和材質鏽蝕等問題,百里燕著手推動酸解鎳礦、鈷礦,透過低化學價置換鎳和鈷獲取鎳、鈷金屬,用以生產少量的含鎳鈷不鏽鋼,同時也可滿足改善炮鋼的材質。
產業外遷後,永興城空間騰空,西城鐵廠陸續挖掘大型沉澱池,工業廢水三次沉澱後,再投中和劑再沉澱,方能排入永興河,以免造成水源汙染,影響下游灌溉。
儘管尚沒大規模使用砷、鎘等重金屬,但礦石中不可避免的攜帶有微量有害重金屬,無法避免其透過工業冶煉產生的廢水廢渣料進入水源形成汙染,沉澱和燒結可以有效過濾重金屬,使之變為固體堆積起來,留待日後變廢為寶。
盛元年三年間,鹹國遭逢三次重大變革。首先是軍制改革的成功,大幅精簡了軍隊員額,對中原各國衝擊極大。尤以志國、衛國影響最大。
衛國收編愚論派後兵力猛增五十餘萬,員額一直裁撤不下,直至盛元645年,其兵力仍高達一百十餘萬人,儘管效法鹹國實行輜工營屯田,但效果甚微,相反屯田的武裝力量侵佔屯田截留糧草,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志國的裁軍比衛國略好,至盛元644年員額縮減至七十萬,但仍比二十年前常備軍多出二十餘萬人。
究其原因,龍淵、千歲兩部新附軍高度獨立,公良氏、陶氏都不願削弱自己實力的情況下裁減員額,而龍淵、千歲不放兵權,多出的二十餘萬人都在他二人名下。
裁軍如果是一劑退熱貼,鹹國生鐵、鋼鐵產能在643年突破五百萬斤就是雷霆一擊。
由於機械、化學、冶煉技術的共同推動,礦車軌道的普及,礦石資源採集大幅增加,口罩的配發改善了工作環境,萬川露天煤礦空前繁榮。
脫硫工藝改善了鋼材質地,陸續新建的兩萬斤高爐採用轉爐鍊鋼法,使得工業化規模生產鋼鐵成為可能。
轉爐鍊鋼法是用廢鋼投入鐵水中,鐵水產生自旋轉的冶煉現象,透過廢鐵的投料,加快了鐵水的流通,縮短了微量元素所需充分融合的時間,從而無需長時等待,進而縮短了鋼鐵冶煉的時間,降低了焦炭的消耗,加速鋼材生產同時降低成本,讓鍊鋼實現快速高效的工業化生產
儘管永興鐵產急劇攀升,但鐵價仍舊不比銅價低。一方面是中原市場巨大,青銅農具的代際更新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需求遠大於供應,且開採生產地和銷售地較遠,需要長途運輸,進一步促使市場調整價格。
更重要的是第三點,若干年後大規模地質勘探發現,整個中原的鐵、鈾礦、貴金屬礦資源極少,但銅礦、錫、錳、鎳、鉻、鉑系金屬、稀土、石油極為豐富。
僅銅礦就佔全球保守儲量的百分之六十,全球稀土的百分之八十,鎳更佔了百分之四十五。
相反鐵礦僅佔全球資源的百分之十三不到,鈾、鐳等放射性裂變元素不到全球百分之五。
百分之四十的鐵礦分佈在千嶽山以南,其餘在北半球。不到百分之十三的鐵礦儲量,分佈於廣袤的中原大地,就當下而言,無論開採還是尋找都極為不易,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中原由青銅向鐵器的發展。
巨大市場和資源的稀少,共同導致了鐵價居高不下。
繼裁軍改制、轉爐鍊鋼兩件事後,盛元643年為彌補財,增加貴金屬供應,鹹王決意開採江東陵山銀礦,晉王獲悉訊息大為震怒,遂出爾反爾撕毀割讓郭霆、焉城、江普三地協議。
然天不遂人願,由於眼紅鹹國變法帶來的紅利,同時也因為方伯攫取的大量商品輸往晉國,導致晉國經濟非但沒有好轉,相反急劇惡化,到了643年轉變為大規模經濟動盪,而起因還是土地和土地有關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