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帝國行> 第113章 新政風波(7)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3章 新政風波(7) (1 / 2)

高勳一時語塞,方才青年男子也想說什麼,話到嘴邊卻又咽了下去,想是駁不倒呂沫便只能作罷。呂沫見高勳難以作答,自鳴得意的向眾人拱了拱手,字正腔圓的說道:

“學識不在多少,而在乎於是否精鑽,在乎於是否能為大王所用。方才高兄之言,看似頗有道理,殊不知高兄所慮之事,大王與內朝所議早有定論。

依呂某之見,相國大人推行《推商稅》正乃恰逢其時,可謂大旱逢甘霖,救民於水火。”

正值呂沫自鳴得意之際,百里燕已經看不下去,他立身而起說:

“依呂兄之見,鑄錢實為補舊,那勳戚士大夫為何也如奸商不義之徒一般,在《農桑令》頒佈不久,也賺的彭滿缽滿。莫非勳戚士大夫之流,亦如雞鳴狗盜之輩,與奸商不義之徒同流合汙賺取不義之財。”

“閣下便是益草堂魏郎中吧,在下有禮了。”呂沫定睛看去,目中閃過一絲忌憚,在他掩飾之下,全然沒有反應在臉上。然後接著話茬繼續說道:“不知魏郎中所指究竟何事,何為同流合汙,同流在何處,又合汙何事,還請魏郎中指教一二。”

“指教愧不敢當。但據在下所知,鼎煬侯府十年前,府中家室、僕役、門客人等不過兩百餘人,六年前一躍多達六百餘人。

這四年間即便江東之戰鼎煬侯受恩封賞,府中也僅僅多了一百餘口人丁。敢問呂兄,六年前鼎煬侯府中一夜多出的四百餘口人,何以養之。”

鼎煬侯張雋早年家裡連同家室、僕役、門客不過兩百多口人,《農桑令》推行後的第三、第四年,也是物價暴漲的最兇的兩年,鼎煬侯府的人丁陡然翻了兩倍,達到六百多人。

時下一個有正經生計的人,可以養活一家五六口人,這意味著鼎煬侯家裡雖然養了六百多口人,除去家室子弟之外,其餘府中人丁的身上還吊著各自的家小,如此至少還有三千多口人的飯口袋,吊在鼎煬侯身上。

這還不算鼎煬侯張雋封邑的情況,如果算上封邑,還不知道鼎煬侯當年藉機物價暴漲謀取了多少利益。

封邑的物產多數都不需納稅,這意味著,封地上所有出產的商品都可以免稅銷售,售後財富除去人工、走腳錢,幾乎全部進入鼎煬侯張雋的口袋。加上物價暴漲,張雋牟利定然不會少,否則他也養不起府中的六百多號人。

如果算上鼎煬侯封地的外宅,也保持陔陵府邸六百多人的配置,鼎煬侯每年光口糧的花銷就要三千石左右,加上這些人事的歲俸要養活一家,一年的開銷至少是一萬五千石開外。

這還不算鼎煬侯在封地豢養的私兵和其他繁雜開銷,一應都算上,鼎煬侯一年光人丁的各種開銷便不下三四萬石。

即便是趙遜上大夫俸祿,一年也只有八百石,外加其他職務俸祿和兩百畝食邑的產出,年收入也不會超過兩千石,根本養不活幾百口人。

更何況趙遜向來循規蹈矩,幾乎不營商,也沒趕上當年物價風潮,很少有灰色收入。

反觀其他勳戚士大夫,哪一個不是揮金如土腰纏萬貫,即便是最末等計程車大夫,家中所藏私財無不是富甲一方,說他們沒有參與當年的投機倒把,連鬼也不信。

只要有封邑,就一定有物產,有物產即可交易買賣,誰不願意奇貨可居待價而沽,把手都的商品以最好的價格出手,賺取最大利潤。

此時呂沫道:

“魏郎中所言差矣,侯府之中卻是多了些人丁,卻也是侯爺大人封邑所養,與奸商之名又有何干,魏郎中此言未免有惡意中傷之嫌。”

“哦,既然鼎煬侯以地養士,在下敢問首謙兄,為何《推商稅》二十一款中,偏偏不將王公貴胄勳戚士大夫之私財、土地免稅之所得納入此番新政徵稅之列,而偏偏將家財高於五百貫以上者納入其中。

若是以此算來,在下這個小小的郎中也要受徵納稅,如此便是有違醫者不稅之道。甚至連那樂坊的樂姬,青樓的婊子也一樣也得納稅,為何唯獨將權貴之財疏漏在外,莫非相國大人所推新政,便是劫富濟貧之策?”

時下“醫者不稅”是列國對個別行業通行的稅法措施。醫者救命,再行徵稅便是不義,因此列國很少向郎中徵稅。由此也導致郎中當中衍生出另一類人,藥商。

藥商又分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經商的方式,收購藥材然後販賣。另一種便是郎中透過渠道經營藥材,以此滿足醫生於藥商的雙重身份,以此規避時下鄙陋的稅法。

由此便導致不少郎中在治病救人的同時,也家財萬貫。尤其是宮中醫官,各個都是人精,沒有哪個醫官沒有自家的藥鋪和藥材渠道,因此醫商結合的這一類郎中無一例外藏有大量私財。

即便是百里燕這等立足不久的郎中,也因替豪貴看病積攢了大量財富。

方才拋磚引玉矛頭直指王公貴胄勳戚士大夫土地與私財,便是撕破《推商稅》的臉。恭首謙作為相國公孫嶽的門生,矛頭對準他,便是向相國公孫嶽直接發難。

現場都是自恃才高八斗的文人書生,都想著依附於勢力權貴得償所願一展抱負雄心,加之長期耳濡目染忠君之道,權貴的特權成了理所應當之事。

即便有人發現《推商稅》將權貴排除在外,在忠君思想薰陶下,特權在文人眼中也成了一種常態價值觀邏輯。他們依附於權貴,無非也是奔著特權而來,沒有幾個人是真正出於為勞苦大眾謀福利的出發點投生仕途。

百里燕由此一問,一時引起眾人議論,在座、在站的多半都是議賢館的老面孔,反倒是百里燕不常來,也不曾拋頭露面,認識他的倆廖無幾,甚至連城西益草堂魏郎中聞之者亦甚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