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帝國行> 第218章 新城方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8章 新城方略 (3 / 3)

營造圖畫的不能說精細,只能是將新城主要功能結構表達清楚,並不能切實感受到新城的規模和全部視野。而且天下堅城都有其自身弱點,沒有攻不破的堡壘,只有想不到的意外。

新城坐落於冠湯渠,西有永興河為屏障,南有冠湯渠引水,兩面環水,而黑巾軍攻擊重點來自西側,要是在北面、東面開挖護城河連通河渠,雖不能說毫無用處。但如此一來,敵兵無論是從哪個方向過來,都有可能變成孤城。

護城河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攻城時的難度,同時有防止穴攻和挖牆腳的功用,此外也為城內提供水源。

弊端是敵兵一旦長期圍困,將很難突圍,反而陷入死地。而且護城河並非萬能,只要存心,戰時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填壕,將護城河填滿。甚至成吉思汗專門以投石機日夜投石,將城池用石塊填滿。

因此百里燕並不主張在已經具備兩條水域情況之下,再開挖護城河。如果一定要挖,應該在新城的北面開挖大型幹船塢,利用幹船塢,加緊生產大型戰船。

晉國佔了江東東郡,當地沿海的造船工匠都被遷往了晉國,以至鹹國造船能力喪失一半,恢復艦船業,鞏固海防漕運勢在必行。

一可增強水軍戰力,二來為漕運護航,第三,時下尚無干船塢技術,造船都在地面上自下而上建造。倘用採用幹船塢,可在龍骨鋪設完成之後,上下同時施工。

不算龍骨定型時間,整個造船的週期至少可以縮短一半以上。尤其是建造大型船隻,幹船塢是必備基礎設施。

當年伍算大師替晉軍建造巨型戰船,每艘大船耗時需要六年時間才能完工,而且就這般規模,還不是木質戰艦所能達到的極限。

隨著日後技術發展,更為大型的木質戰艦也可能出現。究其原因,並非工藝不先進,而是伍算的造船工藝已經達到了時下技術的瓶頸極限,即便再有提升,也必須等到其他先關技術進步之後,才能有更長足的發展,就眼下而言,發展幹船塢是必然之選。

幹船塢將整船至於地槽之內,待完工之後開啟水門讓船自行漂浮,脫離船塢。時下發展幹船塢,最大技術問題在於水門和排水方式。

現代可以依靠電力、液壓傳動等動力裝置驅動閘門的閉合,最後透過水泵將水排幹。現在不行,沒有任何自動化器具可供使用,如此一來,水門的開啟閉合與排水將十分考驗當下的技術。

倘若城北以幹船塢代替護城河,寬大數丈乃至十數丈的船塢比護城河更安全,同時還能充當港口,長期駐紮水軍,進一步鞏固新城的水面防禦。

護城河將在新城落成之後擇機再挖,百里燕估摸著等砡工派有了回信,再做商議也不遲。

會議持續至深夜,眾將所提看法也是五花把門,甚至一度問倒了工造官,其中最為尖銳的問題當屬洪泛。

新城建在冠湯渠高地,但是冠湯渠卻不在新城城牆之內,倘若敵軍攻過永興河佔了冠湯渠,在冠湯渠築壩挖水道,來個水淹新城怎麼辦。

時下城牆絕大多數都是土夯,不包磚,大水泡三天,強攻之下就可能垮掉,更別說冠湯渠水量極大,衝擊之下南牆極可能承受不住。這個問題也引起百里燕高度關注,他不是沒想到,而是早有應對之法。

以水灌城淹民危害極大,死難者往往十之七八,選址冠湯渠籌建新城之初,百里燕就想到了這一點。

當初實地考察冠湯渠,此渠是在原有河道之上進行了拓寬延伸,並攔有水壩蓄水,以方便內陸農田的引水灌溉。

要想避免醍醐灌頂,要麼廢掉河渠,要麼將新城的地基墊高,這兩者都不可取。唯一可行的辦法便是將南門改為水門,從冠湯渠挖溝,將水引入城中,然後再從西門引入永興河,如此讓冠湯渠的水進入永興河回流。

同時在城內開挖掘池塘河渠,以增加城內蓄水空間,同時也能為冶煉生產提供大量水源,一旦敵軍灌水,水第一時間被城內河塘稀釋,無法稀釋的最後透過河道排入永興河。

最一勞永逸的根本措施還是將來擴建外城,將冠湯渠一併囊括在內,如此可徹底解決隱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