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八年。
就在秦軍揚威北疆的時候。
帝國的皇帝,並不在咸陽。
秦始皇帝,這位大秦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正坐在他金碧輝煌的馬車上,向西行進,巡視著他的疆域領土。
這一次西巡其實是早有規劃的,在之前大庶長趙佗提出修建馳道,以打通帝國道路網,使皇帝政令能暢達海內諸郡縣的時候。
朝中諸卿議出的先期六條馳道,最先動工的便是西方這一條。
修建這條西方馳道的目的,除了讓帝國能更有效的控制咸陽以西的疆域外,也能方便皇帝西巡,使其還歸秦國舊都,於秦人始封之地,祭祀祖靈。
這是始皇帝統一天下後,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
秦人有九都八遷之說。
咸陽是秦的第九個都城,除了北邊的涇陽和東邊的櫟陽外,其餘六個故都全在咸陽以西。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
始皇帝並一海內,建下亙古以來未有之功業,除了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外,也覺得是歷代祖宗之靈的保佑。
就在趙佗擊破三部月氏,全取河南地的時候,咸陽以西的馳道恰好竣工,始皇帝同意了趙佗北擊匈奴的策略,同時他準備開始他的西巡之旅。
外出巡行,最關鍵的自然是道路狀況。
而秦國修建的馳道,其質量不管放到任何時代都是非常誇張的。
馳道廣五十步。
秦一步為六尺,摺合成後世的度量衡那就是整整七十米寬!
雖然根據各地的地形情況,在一些地方會稍有縮減,但其規模也絕對遠超同時代的其他道路。
在這條數十米寬的馳道上,每隔三丈長就要種植一棵青松,其地面以金椎夯實,使人難以撬動。透過多層夯築,讓整個馳道的路面高於原有的地表,並在道路兩側挖掘排水溝,以保證路基的堅固,方便進行排水。
這樣修建的道路,就可以解決“會天大雨,道不通”,“泥塗至膝”等常見的交通問題。
始皇帝西巡開始,規模龐大的隊伍走在馳道上,徑直西行。開道的郎衛雄壯強健,矛戟林立。後方黃屋左纛,皇帝乘天子法駕出行,盡顯威嚴氣派。
始皇帝先去了秦憲公、秦武公所居的平陽,短暫停留後,北上抵達舊都雍城。
雍城,是秦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從秦德公徙居雍城開始,共經歷了十八位秦公的統治,足有三百二十七年之久,可見雍城在秦國擁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就連秦始皇,也是在二十二歲那年,於雍城行冠禮,正式執掌秦國權柄。
“那一年四月,朕於雍城行冠禮,奸賊嫪毐趁機矯朕御璽及太后璽,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欲攻蘄年宮為亂!”
雍城蘄年宮,始皇帝站在高大的殿宇前,手指著遠處景象,沉聲訴說著。
嫪毐之亂,是他這些年來一直刻意迴避的話題。
如今舊地重遊,皇帝感由心生,壓在心裡那麼多年的話,終究忍耐不住,對身邊的人說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