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聽呼延蔦說要不戰而撤,將草原讓給秦人,立刻出聲阻止。
人的選擇,往往以利益來衡量。
像烏鹿虛等人手下只剩青壯騎兵,沒有牲畜和老弱,相當於光腳的人沒有牽掛,怎麼做都行。但他須卜當還有好些族人和牲畜要考慮,自然不可能同意這個計劃。
聽到須卜當開口,其他放牧在陰山下的匈奴貴人群起響應,反對的呼聲很大。
頭曼單于臉色陰冷。
呼延蔦說的北撤戰術是他當初所想,但卻是此一時彼一時,之前的設想是秦軍退到賀蘭,然後派人來交易的時候他們再突襲秦軍。
那時候如果秦軍想要反擊,又要再從賀蘭跑過來,時間一來一回就已經進入寒冬。
他們匈奴人佔據主動權,一個後撤就能讓秦軍的兇猛攻勢落個空,然後被寒冬侵蝕,最終盡數折損於此。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秦人早有準備,他們藉著偷襲渡河北上,打了匈奴人一個措手不及。
現在還是九月下旬,離真正的寒冬降臨還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如果他們現在退走,秦人佔據草原後,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準備,結果可能和想象的大不相同。
而且計劃歸計劃,真的要北撤,借用寒冬來拖死秦軍,頭曼單于還是下不了決心。
這陰山草原乃是天賜之地,水草豐茂,氣候宜人,是遊牧民族最理想的牧場,如今一仗不打就將這片土地拱手讓給秦人,他怎麼能夠甘心啊。
更別說右谷蠡王等大批匈奴貴人已經態度堅決的表示反對,頭曼單于數了一下,這些人佔據了匈奴一半的戰鬥力,一旦他選擇北撤,這些人利益受損下,還會不會支援他都是兩說了。
不能給狼群帶來好處和利益的頭狼,是不會受到認可的。
在各種因素下,頭曼單于將北撤的念頭暫時擯棄,只是如何對付秦軍,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他讓諸部貴人想一想接下來的應對方法。
有人建議利用騎兵優勢先行殲滅秦軍騎兵,然後用類似“放風箏”的戰術殲滅秦軍步兵。
還有人則說秦軍堅甲利刃,難以正面撼動,但秦人長途遠征,補給線拉得很長。
他們可以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避開秦軍鋒芒,繞過秦軍主力,前往他們的後方斷絕秦軍糧道,失去了糧食補給的秦人就會不戰而潰。
種種策略被各部貴人提了出來。
受到頭曼單于邀請,來參加議事的蘇迦莎和牙骨達兩個月氏人,聽著匈奴人提出的各種戰術,相互對視一眼,眼中有些嘲弄,又有些無奈。
嚴格來說,匈奴人提出的這些策略都不錯,和月氏人之前對付秦軍的戰術差不多,畢竟草原之民對付塞內的軍隊,也就那幾種策略。
只是策略雖好,月氏卻用自身的慘敗來證明了秦人的後勤糧道,並不是那麼好斷的。
可怕的車陣和強弓勁弩,足以讓所有認為秦人糧隊好啃的草原狼崩掉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