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源於來自東方的燕、齊方術士。
燕、齊靠海,素有海中仙島,仙神長生不死之類的傳說,向來為人所相信。
燕王、齊王等都曾是這群方術士的忠實粉絲,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隨著秦滅六國,這群方術士也被招攬到了咸陽,其中鼎鼎大名的有侯生、盧生等人。
這些人自有討好君王的手段,瞅準了始皇帝有渴求長生,嚮往仙神的心思。
他們便常宣傳玄奇之事,又使出了一些怪力亂神,讓人難以說清原理的把戲,使得始皇帝對他們頗有信賴。
隨著上將軍帶大軍出征,以及渭北的齊國宮殿即將收尾。
盧生等人抓住這個機會,站出來給皇帝建言,說在渭南修建宮殿,象徵天極紫薇垣,以渭水對應天上銀河,可將咸陽與天宮對標,應證秦之天命,顯皇帝至尊之位。
秦始皇向來好這一口,對此深以為然。
便在六國宮殿的修建尚未結束的時候,再次徵召徭役,於關中大修新的宮殿,以象徵天上的“帝星”。
同時因為渭水對應銀河的關係,他還要將昭襄王時代於渭河上修建的複道橫橋進行擴建,以象天極閣道。
這又是一項大興土木的工程。
李斯雖然知道修這些宮殿對國家沒什麼好處,但他更清楚的知道,這是始皇帝的意志。
法家一向是以皇帝為尊。
而在秦國統一之後,皇權更是達到了極點。
皇帝的意志就是一切。
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
更別說此事還關係到天極帝星,對應天命之類的敏感東西,他李斯可不敢在這事情上發言。
秦國朝堂上,群臣都是歷經風雨的老江湖,在這種情況下,各自閉嘴不言,任由皇帝修他的新宮殿。
群臣不言,則徭役再起,關中大興土木,四處徵召黔首服役。
這樣的場景讓身為長公子的扶蘇感到不妥。
他站在秦國長公子的位置上,覺得如今帝國在外以數十萬大軍征伐胡人,內有各郡召集民眾修建馳道,同時還在推行各種統一工程,已經是使得民不安息,黔首疲於奔命,死於道路,可謂悽慘。
且六國故地初定,民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皇帝還要大修土木,修建這種高規格的宮殿,對國無益,完全是在損害秦國的利益。
扶蘇認為自己身為秦國的長公子,在父皇做出這種舉動的時候,是有責任勸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