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造紙的工坊挨著渭水不遠。一條人工溝渠引著渭水南下,在工坊中聚成一方大池,然後又被人工進行分割,劃成一個個的小池。
趙佗行走於池邊道路,打量著池中分開浸泡的那些原材料。黃麻、布頭、桑皮、木材,甚至還有竹子等等。
因為造紙工程並不趕時間,且人力物力都不缺,趙佗便讓章邯將每種材料分開,好對比用這些不同材料造出來紙的質量和成本,以及所需的時間等等,以試探出最好的方案。
“這些麻以草木灰水浸泡,再反覆蒸煮後讓隸人春搗成漿,摻水調和成紙漿,再撈紙,攤薄之後進行晾曬。”章邯跟在身邊,介紹著他們初版造紙的工序。
趙佗打量著身前浸泡著碎麻的渾濁池水,從味道和顏色來看,裡面確實是加了草木灰。
“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覷。”趙佗心中暗暗感嘆,造紙的前置技術其實早被弄出來了,只是還沒有人走出這一步,讓他搶先開了個頭。
《詩》雲: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將麻放在池子裡浸泡,去除麻中的果膠等有害物質,以達到分離纖維的目的,這是幾百年前的西周時代,就已經被掌握的技術。
《考工記》裡說到漚絲時,又提到了用草木灰和蜃灰調和,可以大大提高浸漚的速度。
雖然這兩個技術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分離纖維,好製作紡織品,但如今卻正好用來造紙。
有了這兩個早已掌握的技術,整個造紙的流程就顯得很容易了。特別是對於匯聚了天下能工巧匠的少府來說,只要趙佗提出了大方向,剩下的程式基本沒有什麼難度。
趙佗走過一片片浸泡著各種原材料的小池,最終來到了晾曬的地方。如今正是四月孟夏時節,雖然陽光還比不上仲夏和季夏的毒辣,但也頗有威力,照射於地面上時,能將紙面上的水分蒸發。
除了陽光晾曬之外,章邯還想出了一些其他方案,他對趙佗說,後續準備將紙貼到火牆上,進行烘乾,那樣一來定然比晾曬要快的多。
趙佗對此表示鼓勵,反正初次造紙,自然是各種方法都要嘗試,最後選擇最好的方案。
“少府,還請一觀。”章邯揮手,身側便有小吏上前,將從晾在竹篩上的紙揭起來,恭敬的送到趙佗身前。
“紙。”趙佗深吸口氣,看著眼前小吏手中那張黃色的紙張,有些激動。
七年了,他終於將紙造了出來。趙佗還清楚的記得。就在七年前,初入燕國車隊。
在夕陽下,枯草內,他遭受了來自木片重創。當時趙佗一瘸一拐走出草叢,曾悲憤的向天叫嚷:“等乃公發達了,一定要把紙造出來!”那是他逝去的青春啊。
如今,趙佗經過七年的奮鬥,終於坐上了少府的位置,完成了當年的理想。
“這紙質很堅韌。”趙佗扯了扯著手裡的紙張,點頭感嘆。這張紙的原材料主要是黃麻、布頭等物,乃是紙張中的麻紙,通體發黃,也頗有厚度,韌性非常不錯。
只不過拋除韌性的優點,麻紙還有不少的缺點,比如紙張上有著網狀的紋路,橫紋豎紋相交,很是顯眼。
除此外,麻紙的表面有一些小疙瘩,這大概是因為用麻造紙,其纖維長,紙漿粗的原因。
麻紙的正面還要稍好一些,但背面就很粗糙了,上面甚至有未搗爛的黃麻、布絲等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