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略一思索,便拱手道:「稟上將軍,諸位將軍說的有理,齊國屯兵舉動,是以威懾為主,但吾等絕不可掉以輕心。」
「齊相後勝,素來與我秦國親善,有他在位,則齊秦相安。如今後勝被人刺殺,齊國又在楚國求救下,屯兵邊境。這就已經證明齊國內部的風向開始轉變,不可再以昔日常理度之。」
「末將認為,齊人屯兵十萬於邊境,他們並不會率先出擊,而是見淮北戰場的局勢而動。若是此戰我軍大勝楚人,則齊人必定攻我東郡,以挽救楚國頹勢,讓上將軍不得不回師救
援,給予楚國喘息之機。如此,便達到他們救楚的目的。」
「而若是我軍被楚人所敗,齊人有可能會退兵,但也有可能趁機西進,奪取我秦國東郡城邑。」
王翦微微頷首,趙佗所說,和他心中想法差不多。
齊國屯兵於邊境,是在看風向,等到秦楚打起來,再進行下一步動作。畢竟齊人還沒蠢到主動發起攻擊,為楚人吸引秦軍的仇恨。
王翦掃視帳中諸將,便道:「不管齊人是否進攻,穩妥起見,我當遣一軍北上,與齊人對峙於邊境。如此便可防範於萬一,不知軍中哪位將軍願意率軍北上,駐守於齊秦邊境?」
聽到這話,包括羌瘣在內的諸將都把腦袋微微低下,默不作聲。
去和齊人對峙,那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先說淮北這邊,秦楚在對峙數月後,隨時有可能爆發大戰。
這場數十萬人的大戰中,處處皆是功勞。
只要跟著上將軍擊破項燕軍,席捲楚國,打破壽春,俘虜楚王,這種滅國之功,妥妥的能讓他們往上升一級爵位,甚至功勞大一點,升兩級也是有可能的。
北上前往齊秦邊境和齊軍對峙呢?
首先滅楚大功就沒了,最多分潤到一點小功,想要以此升級爵位絕對夠嗆,辛苦在淮北呆了幾個月,眼看即將到手的大功沒了,誰能甘心?
第二就是率兵北上和齊軍對峙,長途跋涉一路辛苦就不提了,就算到了齊秦邊境,處境也很尷尬。
齊軍若是不發動攻擊,那麼就沒有功勞可言。
齊軍若是發動攻擊,那前去對峙的秦軍就會很憋屈。
因為王翦不可能派大軍前去,最多讓一個裨將軍帶三萬人過去對峙防守。
這樣一來,齊軍有十萬,秦軍最多三萬,這種懸殊的兵力對比下,就算齊軍久疏戰陣,略顯拉垮,但人數在那裡擺著。
莫非有人能三萬破十萬?
不存在的。
所以齊國發動攻擊,前去對峙的秦軍最大可能還是依託東郡諸城進行防守,被齊人壓著打,等到王翦這邊將楚國收拾了,這才會帶兵北上收拾齊國。
以此來看,此番被派遣去邊境和齊軍對峙的裨將軍那可是倒了血黴,不僅到手的滅楚大功沒了,還得去和齊人糾纏一番,說不得還會被人按著打一頓。
….
萬一不小心打了敗仗,那可就更慘了。
人家滅楚大軍連戰連捷,你卻打了敗仗,一對比起來,日後更別想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