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校尉遭受楚人伏擊,兵敗善道(盱眙)?”
當後續擔任踵軍的趙佗部,抵達善道以西三十里時,收到了來自前方興軍的訊息。
蒙恬所部一萬人,大敗於善道。
頓時全軍譁然,秦軍將吏皆面面相覷,滿臉震驚。
“這蒙恬怎的如此無能。如今我軍形勢大好,楚國城邑皆是望風而降,那些楚軍更是一打就潰,這樣的局勢,他怎麼會敗?”
“聽說這位蒙校尉是第一次上戰場,之前淮陽大戰,他也是打的順風仗,這是第一次當主將領兵呢,說不定此番就能看出他的能力不行。”
“或許是遇上項燕主力也說不定?”
……
種種疑惑傳遍全軍,雖然士卒們當面不敢議論,但私下裡還是會說出一些鄙夷的話語。
自從秦軍淮陽大戰以來,一路南下東進,皆是勢如破竹,不管是在淮北還是淮南,每一戰都是戰必勝,攻必克,從來沒有一路秦軍出現過敗績。
蒙恬這一敗,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就連趙佗也非常的驚訝。
蒙恬。
此人出身名將世家,其父祖皆為秦國上將,功勳赫赫。他更是熟讀兵書,頗有謀略,在歷史上為秦始皇北擊匈奴,開疆拓土,其聲名威震天下,乃是秦時一等一的名將。
此人絕對是很有能力的,且趙佗做過蒙恬下屬,對其頗有接觸,知道他性格嚴肅認真,並非大意之人。
這樣的將領,怎麼會中楚人的伏擊呢,傳遞訊息的信使所說的“葦道遇伏”,又是個什麼情況,竟然能讓蒙恬在那裡翻車?
很快,隨著秦軍繼續東進,周圍的景象開始改變,趙佗立刻就理解了“葦道”之意。
白洋淀,蘆葦蕩……
這類詞語第一時間出現在趙佗的腦海裡,但眼前的這些蘆葦水澤形成的區域,卻遠比他後世見過的那些類似場景還要極端。
因為這時代人少地廣,除了中間那條彎彎曲曲的道路,供人透過外。周圍的區域完全沒有經過開發,乃是真正的蠻荒一片,蘆葦高聳,水草茂密,甚至還能在其中看到鱷魚的蹤跡。
“這真是天險絕地,蒙恬敗得不冤啊!”
趙佗駕馬在兩側皆是一人多高的蘆葦道中走了一圈,立刻勒馬後退,並指揮軍隊退到數里外的開闊地帶,紮營結寨,做出防禦姿態,同時往四處放出哨探警戒。
隨著趙佗紮下營寨,高舉秦旗,收攏潰軍,趙佗也見到了神色狼狽的蒙恬。
蒙恬雖遭受楚軍伏殺,慘遭大敗,但畢竟秦軍人數多達一萬,楚軍埋伏在蘆葦水澤中的人數也不可能太多,故而給了他逃生的機會,靠著親信死戰,他終究是殺出了一條血路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