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荊軻會失敗,給我一根這樣的柱子,我也不懼任何刺客。”
趙佗心中嘀咕,腦袋裡冒出兩人繞柱轉圈的場景,心情放鬆不少。
這時候,隨著樂曲演奏完畢,殿上的謁者高喊道:“趨”!
荊軻和趙佗立馬小步向前,向殿中快走。
按照禮儀,與地位尊貴者見面時,必須要趨,也就是邁開腳小步快走,以示對對方的尊敬。
若是走的慢了,那就是不敬,是不講禮。
所以“入朝不趨”常常和“劍履上殿”相聯絡,是隻有頂級權臣才能擁有的待遇。
自從呂不韋死後,秦國似乎就沒聽過有人享受過此等殊榮。
趙佗低著頭,捧著地圖跟著荊軻快步進入殿中深處,同時他用眼角的餘光掃視站在大殿兩側的秦國臣子。
站在殿內靠前位置的大多數都是些中老年人。
趙佗估摸著,歷史上有名的尉繚、姚賈、馮去疾、王綰等人肯定在裡面,只是趙佗分不清誰是誰,他唯一認識的也就是昌平君、蒙裕、李斯了。
“殿內的武將很少啊,怪不得歷史上荊軻刺秦近乎成功。”
趙佗若有所思,如今的秦國對外征戰頻頻。
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王翦楊端和攻趙、十九年王翦滅趙。
今年上將軍王翦更帶著辛勝、李信、楊端和、羌瘣等一干大將屯軍中山,隨時可能渡過易水伐燕。其子王賁亦率軍防備楚、魏。
可以說秦國的武將大部分都在外面征戰,殿上武人自然稀缺。
文臣雖多,終歸少了些武勇血氣,面對刺客突襲,全都慌了神,這才被荊軻找了個空當,一顯身手。
不對。
趙佗眼睛微眯,他看到一群老臣中站了兩個青年,他們雖穿著文臣服飾,但身材壯碩,目中泛著精光,一看就是血勇銳士。
似乎是感應到趙佗的目光,其中一人竟露出淡淡的笑容。
不等趙佗深思,贊禮者已呼道:“燕國使者荊軻、高佗,拜見大王。”
“外臣荊軻,拜見大王。”
“外臣高佗,拜見大王。”
趙佗跟著荊軻行拜見之禮,他頭顱低垂,做出恭敬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