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與四國聯軍的鄂地決戰贏得了大勝後,四國聯軍從攻轉守,其中趙國退出了戰場。
趙國的使者公孫龍來到了郢都,面見楚悼王。
公孫龍此次從趙國遠道而來,就是為了與楚國議和,達成一些協議,讓趙國能全身而退的退出楚國。
對於趙國而言,這場戰爭,他沒有得一地一城,得到的只是一些資源的補助,不過經歷了鄂地一戰,四國聯軍慘遭大敗後,趙國的損失也異常的慘重,如果在打下去這場戰爭的話,對於趙國而言是百害無一利。
而齊國也已經兵臨趙國了,讓趙國不得不選擇退出這場戰爭,全面應對齊國。
雖然齊國是宣而不戰,但是他那實打實的大軍卻是已經到達趙國境內了,如果他們腦袋一熱,直接攻擊而來,趙國沒有留守的軍團,基本上會被齊國一路給平推。
從趙國方面的考慮,他們必須要與楚國議和,只有撤軍才符合趙國的利益,當然現在撤離,對於趙國來講,還是有點蠅頭小利,如果是等楚國徹底的打敗四國聯軍後,他趙國可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而且齊國肯定會趁火打劫。
對於楚國而言,趙國退出戰場,對於他們來講,也是百利無一害,趙國的胡服騎射,不容小視,在戰場上,對於楚國而言,趙國的胡服騎射能給他們帶來十分大的麻煩。
如果趙國撤離,對於楚國來講,接下來的戰鬥會更好打了,更重要的是趙國並沒有奪取楚國的一城一地,所以他們撤兵,楚國也無需割地什麼的。
而且經此鄂地一戰,趙國也不會與楚國簽訂什麼城下之盟,因為他們沒有資格簽訂城下之盟了,他們能籤的是平等條約,甚至對於他們偏向不平等的。
這主要的原因,是趙國經歷了鄂地會戰的失敗,如果他們沒有經此一敗,與楚國談判,簽訂城下之盟約,還是有可能的,但是鄂地會戰失敗後,他們已經喪失了勝利的可能,跟隨四國聯軍只會損失更加的嚴重。
趙國的軍隊已經撤出了楚國,但是要與楚國徹底的停戰,是需要有人與楚國來簽訂一個協議的,不然等戰爭結束後,人家楚國很有可能兵臨你趙國。
雖然楚趙隔著一個魏國,並不完全接壤,但是人家如果從齊國聯盟進軍趙國呢?如果跨越魏國來打你呢?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從趙國的謀士來看,魏國是支撐不住楚國的進攻,魏國很有可能為了減少來自楚國的壓力,割讓魏國南方領土,讓楚趙接壤,讓趙國為魏國分擔一下來自楚國的壓力。
所以從全面的考慮來看,趙國必須要與楚國簽訂一個停戰協議,並不是打不過就跑,就可以解決的,而且齊國還在哪裡虎視著呢,如果他要打著為楚國報仇的名義,來打他趙國,奪地,那也是個問題。
齊國奸詐無比,這種出師有名的名義,齊國不是不可以用的出來,如果他想打壓趙國的話,很有可能會打起來這種名號。
在諸國的戰爭當中,名義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所有事情,都講究一個出師有名,如齊國這次滅越,齊國打著的是越國屢犯他邊境,傷害齊民,齊國就這樣出征了。
而四國聯軍伐楚,看似是侵略,但打的名聲也是正義凌然,以楚國內亂為由,拯救楚國蒼生,伐熊楚,支援清君側的名義進入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