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有利條件是建立在日軍缺乏重炮火力的情況下。
要知道,日軍19聯隊只配備了一個75毫米山炮中隊,裝備四一式山炮4門;一個速射炮分隊裝備2門37毫米反坦克炮,只是速射炮在山地戰中起不到多大作用。
另外就是每個步兵大隊裝備的2門***步兵炮。
這樣算下來,看著好像有10門直射火力可以對山頭的守軍形成覆蓋射擊。
如果是對付一般的華夏軍隊,這些火炮確實是能形成很大的殺傷力,甚至你的機槍陣地都有可能被鬼子挨個敲掉。
但戰爭就是一個制敵與反制的較量。
你沒有反制手段,自然只能被動挨打,但是你有了反制手段,那就會讓敵人投鼠忌器,不敢肆意抵近攻擊。
而步兵連的迫擊炮和重機槍,就是反制鬼子炮兵的利器。
其實就是隻要你炮炸得準,槍打得準,鬼子的炮兵就不敢抵近直瞄炮擊,那炮擊的精度就會大大下降。
你想想,法國勃蘭特81毫米迫擊炮的射程可達2800米,而兩座山下都是一片田野,地勢開闊,如果小鬼子將火炮架設的距離太近,很容易暴露在迫擊炮的火力打擊下。
但是你架設距離太遠,那就不可能做到精瞄的對點射擊,只能靠火力密度來進行面打擊,這就給了守軍一定迴旋的餘地。
何況傭兵團對於防炮可是做足了功夫的,不說反斜面工事,就是在戰壕中挖掘的防炮洞也足以躲避75毫米炮彈的殺傷。
只是由於擔心暴露太多火炮和兵力有可能將鬼子嚇跑,二團的大部分重火力在阻擊戰中不能派上用場。這也導致壓制日軍火炮的火力不夠,這對兩個連的官兵也算是一次考驗。
只是,負責防禦青龍山的3連連長劉阿福,以及負責防禦黃龍山的1連連長徐志超對此都信心滿滿。
這兩個連從連長到士兵大多都是19路軍的老兵,都是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與小鬼子鏖戰了三個月的百戰勇士,對於日軍的戰術都非常熟悉,更是知道小鬼子火炮的厲害。
當年他們拿著簡陋的武器,都能跟佔盡火力優勢的日軍打了個有來有往,現在手裡有了遠比鬼子還精良的武器,又經過了幾年的嚴格訓練,可說是經驗與戰術能力都相當豐富,要守住兩山不是難事。
這裡單說負責青龍山的3連。
劉阿福雖然對於守住陣地有極強的信心,但也不敢掉以輕心,還是按照平時訓練的要求,在山頂稜線陣地上只部署了一個排的兵力,但卻將全連的輕重機槍集中了一半以上加強到前沿。
而其他部隊則是在之前就已經挖掘好的反斜面工事中隱蔽待命,隨時做好支援的準備。
這就是周文給傭兵團和模範師一直倡導的,兵力部署前輕後重,火力部署前重後輕的防禦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