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對岸觀戰的唐軍官兵們都發出了震天的歡呼:“萬勝!萬勝!”然後那些士兵就繼續把布袋往河水裡投去,現在不用擔心對面的攻擊,整個流程猶如行雲流水,肉眼可見的看著堤壩就起來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傳令下去,陌刀營原地列陣,先過去四個騎兵營,掩護全軍渡河!”
眼看著傳令兵來回的奔走,流水般的一道道命令傳了下去,整個大營計程車兵們都開始井井有條的開始動了起來。
等大軍開始全面渡河的時候,李東昇帶著張勇他們跟著大部隊一起走了過去,張勇騎著馬走過布袋堆成的堤壩,現在已經被大軍給踏平了,他感慨的道:“少爺,要不是你想出來這個計策,渡個河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李東昇低聲道:“什麼我的計策,這是李思文想出來的。說話要小心,人情已經送出去了,要是被自己人說漏了嘴,不是等於結了個仇人?”
到了遼河對岸,士兵們已經打掃完戰場,傷兵也被拖到醫護營去救治,至於高句麗人的傷兵,不好意思,我大唐雖然富裕但是也沒有富裕到給敵人也治病的程度,只好勉為其難的送他們一程。旁邊一堆人正在把我方戰死將士的屍首掩埋,高句麗人的屍體都是一堆爛肉,被馬匹跟唐軍踐踏後就成了肉泥,收拾的人皺著眉頭帶著口罩把這些東西正在往一個大坑裡扔。而高句麗的戰旗和兵器被分成兩份,有人在一個個的點數字,這些就是以後在史書上記錄的繳獲和唐軍戰鬥記功的憑證。
這個時候還沒有收到去上下游渡河的程咬金跟張儉的訊息,李世民又開始擔心起來。等到了第二天才收到訊息,程咬金率領的六萬人,在上游渡河時遭遇了高句麗軍的埋伏,在唐軍兵馬在河中央的時候,高句麗伏軍突然發動了攻擊,他們拼命的朝河中射箭。唐軍雖然有著被偷襲的心理準備,但是還是傷亡慘重,因為只能被動挨打還不了手。
程咬金只能硬頂著箭雨往前衝,到了對岸以後,又受到對方騎兵的的衝擊,所以這支部隊損失慘重,死傷了兩千多人,才勉強堅持到大部隊登岸,還好程咬金沉著冷靜見多識廣,雖然是突遇埋伏,但是臨危不亂,在強行渡河後,把高句麗軍殺得潰散敗逃,再等兩天就可以和中軍匯合。張儉在下游走了兩百多里也沒有發現可以渡河的地方,又迴歸中軍,跟著大部隊過河。
事後隨軍的行軍長史統計傷亡和戰果,此戰唐軍傷亡共計二千五百多人,基本上都是程咬金部隊的,而統計出來的高句麗軍傷亡八千多人,敵人的大軍也從他們大營裡撤退,留下了一地狼藉的軍營。
只是一個渡河之戰,唐軍就付出瞭如此重的代價,唐軍在高句麗軍留下的營地裡休整了兩天,大戰過後有很多事情都要善後。
大家又針對現在的戰況開了會,會議後李世民還是沒有采用李東昇分兵突進的計策,下令繼續朝前目的地遼東城開拔。
遼東城是高句麗為了防備隋軍進攻而建的一座在大唐和高句麗國境之間的一座堡壘式的城池。他的建立就是為了防範敵人的進攻,主要就是中原王朝的進攻。所以就像是一個縮成球的刺蝟一樣,就這麼橫在要進入高句麗的必經之路上,是中原王朝要攻進高句麗的第一關。
要是採用李東昇的策略,那就是我不走你認為我要這條路,從扶余、從萊州哪裡進攻,何必為了一個虛名而搞的死傷慘重,只要我打下了平壤,所有的這些堅城都是反手可破。就像二戰時期的馬奇諾防線,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德軍直接繞道而行,苦心經營的防線登時就宣告失敗。
進入高句麗境內後,整個沿途很少見到高句麗人,因為大唐即將攻進境內,高句麗人為了實現堅壁清野,把附近所有的百姓全部往城裡遷移,李東昇跟隨大軍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荒廢的田地,還有空曠的村莊。
這些村子的樣式除了比較破敗以外,基本都是跟大唐百姓差不多,可見高句麗跟中原的關係之深。
五天後,李世民帶著中軍到了遼東城下。前軍已經把遼東城圍的水洩不通,一隻蒼蠅也飛不出去。他們圍著也不敢輕舉妄動,都在等李世民的指示。
遼東城在兩片山中間,旁邊是遼河,非常的險峻,有點像長安城周圍的潼關,易守難攻!
李世民的帥帳還在搭建的時候,就便派人向城裡射上一封招降信。
信射出去之後,如同石沉大海,李世民覺得很沒有面子,我堂堂天子出馬招降,你竟然連一個答覆也沒有,既然沉默應對,那就是不同意投降,史書上就不要說我不仁,大家戰場上見真功吧!
李東昇這幾日看著樂觀的將士跟心情急切的李世民,心中越來越擔心。
第一戰利用李東昇的計策減少了傷亡,進攻勢如破竹,唐軍士氣如虹,大家都嗷嗷求戰,
可是這一切都太順利了,對唐軍真的好嗎?雖然他在前面給李東昇記了一功,說李東昇及時提醒他要小心,不可輕敵,但是從他這些天的命令跟行動上都沒有重視的感覺。
直到現在李世民還是把軍權全部抓在手裡,這麼多人把遼東城圍的緊緊,看上去好像非常重視,但是打仗可不是簡單的比人比武器數量,歷史上有名的“烏巢之戰,淝水之戰”等中國幾千年來,十幾個人殺的幾千敵人漫山遍野到處跑的例子多的很。
現在唐軍被自己這麼年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每個人都是自信甚至自負。士氣這個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可以瞬間高漲也會一剎那跌倒谷底,要是唐軍在遼東城下受阻,到時候精神萎靡不振,一傳十,十傳百說不定很快幾十萬大軍就會崩潰,因為有幾十年前現成的例子擺在那裡,當年隋軍也是在城下受阻了幾個月然後不得不收兵回國,才有了後來的三次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