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募集志願兵。”李東昇道:“現在國庫充盈,可以募集人員志願前往高句麗作戰,我大唐可以出一部分的兵器給養,答應他們這些志願兵只要騷擾搶來的財物全被都歸他們所有。到時候那些有先人死在高句麗的、想發財的遊俠還有不甘心做農夫的人肯定會踴躍報名。官府只需派遣幾員大將,就能把高句麗輕鬆的拖住。”
“這個辦法好。”李世民眼前一亮:“召集僱傭兵啊!只要開始給點東西,然後你們自由發揮,搶到了就是你們的運氣,死了還需要撫卹。”
“不過這個辦法是不是有些過於狠毒,有損我大唐仁義的名頭。?高句麗百姓在饑荒中餓死肯定要對大唐產生怨恨,到時候就算打下高句麗,管理起來也很麻煩吧?”李世民話風一轉,突然說出這個擔心。
“陛下,我們現在談的是怎麼把高句麗打下來,至於後期管理的問題,是不是想的有點太早了?”李東昇聽了李世民的話就想笑,魚還在水裡遊呢,你就在考慮魚刺可能會扎到嗓子的事情了,你想太多了吧。“而且戰爭的結果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陛下縱橫四海,這個道理肯定比微臣要清楚!”
“可是這個計策要等幾年才見效。。。。”李世民心中其實已經認可了這個方案,但是還要矯情一下:“等我明天跟房相再商量商量。”
這個話說完,李東昇就知道自己該走了,在宮城裡邊走邊心中腹誹,把人家喊過來請教問題,連頓飯也不請,一點禮貌也不講。白送那麼多錢給他了。
“陛下,臣對您新提出的這個非常規作戰十分支援,以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戰果,陛下不愧是統帥,兵法中的精髓已經吃透了,我們只能說聲佩服。高句麗境內多高山地形,這麼多年跟我漢人學習也建了堅城,攻打起來比打突厥還難,不然也不會有楊廣三徵高麗之敗。現在按陛下的設想,以小股部隊去騷擾他們的春種秋收,消耗高句麗的實力,等到它精疲力盡的時候,我們才一擊致命,陛下能想出這樣的計策真天縱之才也!”長孫無忌在朝會上聽了李世民的話,立刻出來大拍馬屁。
群臣也相繼點頭叫好,只要不是起全國之兵去進行國戰,那都好說。再說了陛下都說用募兵去高句麗,那不就是花錢嘛!現在大唐別的沒有,國庫那是絕對充盈的。李績還受到這個點子的啟發出來道:“陛下,現在遼東也有很多部落跟高句麗不和,我們也可以向他們發出公告,讓他們也參與進來,到時候高句麗必然是遍地烽火,首尾不顧。”
李世民給他們揭開了謎底:“呵呵,這個計策是藍田候李東昇所獻,看愛卿們都贊同,那就照此執行吧。”李世民可不想把臣子的功勞給搶了。
一聽到是李東昇出的主意,朝臣中有人點頭,有人搖頭,有人微笑不語,只有一個人就像是吃了屎一樣的噁心,那就是長孫無忌。
現在朝中都知道他跟李東昇不對付,上次都親自出馬也沒有把李東昇給落下馬,今天為了拍李世民的馬屁第一個出來稱讚這個主意好,連天才這樣噁心的話都說出來了,現在卻突然變成了他仇人的建議,這個落差他真受不了。
他站在文官隊伍當中就感覺到了群臣們的嘲笑,自己也是老江湖了怎麼今天就這麼衝動呢?以前不是這樣的,難道李東昇竟然跟我思路有相通的地方?不應該啊,想到這裡他又怨念的看著李世民,不談我是宰相,你有事應該跟我們商量下,我還是你大舅子呢,你最少給我提個醒吧,讓我今天出了這麼大的醜。
不過李世民可以沒有時間來關心他的小心思,他正在興致勃勃的討論徵高句麗的各種具體方案,李東昇提的只是一個概念,怎麼把他變成現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是非常細緻的。
三天後,尚書省正式頒佈大唐皇帝陛下的聖旨,正式向天下人宣告大唐要征討高句麗的決心。
“……高麗莫離支蓋蘇文,弒逆其主,酷害其臣,竊據邊隅,肆其蜂蠆。朕以君臣之義,情何可忍。。。
這一篇《親征高句麗詔》,不知道是那個才子寫的,那真是字字如刀,鋒芒畢露,把前隋說的狗屎爛臭,把高句麗說的殘暴不堪,把大唐說的委屈不已。反正是大唐如果不去攻打高句麗就不足以平息大唐百姓心中的冤屈。詔書一出,洛陽紙貴,大唐百姓官員爭相傳抄。
其實大家對這個事情早有心裡準備了,因為風聲已經傳了好多年,現在聖旨終於出來了,但是大臣們所擔心的隋朝那種老百姓情願把自己的手腳都打斷也不從軍的景象根本就沒有出現,相反的是所有的百姓都同意出征。他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糧價低廉,生活平和,有軍功就有田分,就能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李世民對這個跡象非常的高興,這說明什麼?說明了大唐的百姓心中就認我這個皇帝啊,什麼太子謀反,那都不是事。
然後第二道聖旨出爐,就是徵召志願兵去高句麗騷擾,聖旨上說明是自願參加,家中獨子不許,然後就把去的要求寫在上面,到縣城報名領取身份證明,然後發盔甲兵器,馬匹自備,乾糧自備,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在大唐將領的帶領下,所有在高句麗的繳獲全部歸自己,官府不收任何稅。。
頓時天下轟動,還有這麼好的事情,這就是官府發牌照給你去搶劫,而且東西東西不要上交,誰搶到就是誰的,這。。。皇帝陛下是好人啊。
於是那些祖輩有人死在遼東的,那些不甘心做一輩子農夫的,那些逞強鬥狠的遊俠兒,還有街頭混混大家託人找關係,想要搞到一張證明,各個縣衙那都是人山人海,衙役跟主薄都忙的不可開交,小外快也掙了不少。那些商人們也是聞風而動,都做好了去遼東開店的準備,到時候低價收,回內地來高價賣那是穩賺不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