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追先帝之殊遇,遇報之於陛下。
諸葛亮曾經在出師表中寫下過這樣的文字,在千百年後依然為後人津津樂道。
對於諸葛亮為什麼捨棄更大的軍閥,偏偏要跟著劉備混,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兩千年後的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個喜歡買潛力股的投機商,不願意跟隨曹操這樣的大戶做雜魚,而願意在小公司做魁首。
但這又如何解釋諸葛亮追隨劉備艱苦卓絕的一生。
特別是在當年的長坂坡,劉備部隊星散,多少人倒戈投降,只有諸葛亮死命跟隨,誓死不屈。
正史中,徐庶、石韜以及後來被迫降魏的黃權都在魏國做了大官,黃權更是一路混到了車騎將軍,若是諸葛亮投降,肯定比他們的地位更高,生活也會比蜀中更加安逸,
至少,他能時不時去一趟故鄉,最後葬在故里,葉落歸根,
可他沒有選擇這條簡單的道路,他選擇拼盡全力,逆天而行,哪怕是千百年後,他依舊守衛著劉備——
武侯祠,就是先主廟,這對君臣的墓有封有樹,有碑有牌,可數千年來,歷經風霜雪雨改朝換代,硬是從來沒有人動過盜掘它的念頭,
軍閥不曾,外敵不曾,流寇不曾,
他們守衛著心中僅有的良心,以表達對這對千古君臣最崇高的敬仰,
只有數千年後以鄙視古代聖賢為榮的時代,才有人略略動過這樣的念頭。
趙昊一直很好奇,諸葛亮到底是為什麼對劉備如此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跟他對標的司馬懿就完全走向一個反面,蠢不可及,數千年來一直被歷史唾棄,直到數千年後有他的粉絲拍電視劇洗白才給他多了些不明真相的誇獎。
諸葛亮望著東方,輕輕嘆息道:“其實我第一次見到主公的時候,是在徐州。”
“啥?”這下趙昊徹底愣住了。
劉備和諸葛亮的第一次見面,不是在隆中的草廬中嗎?
“天下皆知當年主公三顧茅廬請我出山,其實他們都不知道,早在徐州的時候,我就見過主公,只是當時我的年紀尚小,只顧著顛沛逃亡,
主公當時奮力廝殺,當然也不會注意到我這個少年郎。”
諸葛亮回憶起往事,一貫平靜的臉也開始微微變色,似乎回憶起了當年的種種腥風血雨和紛至沓來的無情殺戮。
“諸侯混戰,黃巾崛起,徐州苦難不堪,我等雖為世族,卻也困苦無比。
直到陶謙任州牧,這徐州才漸漸平靜。
可好景不長啊,只過了幾年的時間,曹操又開始進攻徐州,嘿,他那手下兵將本就都是一群亂匪,曹操又下令他們隨意屠城,
那時候刀光劍影,人命真如草芥雞犬一般,我等當時都是幼子,哪裡擋得住曹賊的屠刀,只能舉家搬走,被迫逃難。
曹操勢大,又有袁紹襄助,這天下有誰來給徐州求一個公道?”
“我那時年幼,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朋故舊一個個死在屠刀之下,泗水都被死者的血肉阻擋不流!我恨啊,我恨曹操殘暴不仁,更恨那些諸侯各個作壁上觀,居然沒有一個在這種時候出兵相助,為徐州爭一口公道。”
後來的故事,趙昊也能接上了。
小孩子是最容易死在亂軍之中的,疲勞、傷病、刀槍、野獸都能隨意要了他的性命,就在他絕望之時,終於有個人挺身而出。
那個人還遠遠稱不上一方諸侯,他只有幾千弱兵,又招募了一些幽州逃亡來的胡騎和一大堆顛沛的饑民,勉強拼湊出一隻看上去還挺可觀的軍旅,就這麼衝到徐州,張開雙臂,以主持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