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泰山軍的主力已經在魯國了,南下戰事隨時可能爆發,孫堅壓根沒有時間在慢慢整頓。
於是他直接向下邳的何太后要了一百面空白黃絹,然後填上了沛國數十名塢壁主的姓名,將地方大權全部委任給了他們。
他就是這樣和這些地方實力派合作的,只要你給我糧,我就給你能光宗耀祖的爵位。
你別說,別看大漢都亡了,但這樣的空頭爵位還是那麼的有吸引力。
當然,這些也就是對這些地方上的土豪有用,真有上層背景的,哪個看這個濫發的東西?
不過這些人本來也站在泰山軍的對立面,和孫堅合作還來不及呢?如何會拆他的臺?
正是靠著數十面爵位黃絹告身,沛國地方上的塢壁就成了徐州,不,準確的是他孫堅的基層政權了,能為揚州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物資。
其實從這也就看出孫堅一直以來的心思了,他就是對中原念念不忘。
他帶著隊伍停留在沛國就是為了將這裡打造成揚州的前進基地,不要忘了,沛國的南面就是揚州的治下九江。
孫堅立足在沛國就能和九江連成一片,然後就再不會孤軍在外了。
……
對於孫堅的舉動,處在淮水上游的徐晃非常重視。
徐晃作為地區軍團的主帥,對於王上要達成的戰略構想是很瞭然的。
王上這一次決戰,雖然名為殲滅徐州軍,實際上擺了這麼大的陣仗也是釣揚州軍這個大魚。
為何王上在蛇丘停留這麼久?就是給孫堅足夠的時間從江東調動更多的兵馬北上。
相比於多了幾萬的敵軍,張衝更考慮的是那條長江天塹。
原先計劃很好,孫堅果然不斷從江東調兵,彭城前線的總兵力已經多達四五萬了。
但現在孫堅竟然作為偏師進入了沛國,這就不行了。
原先在彭城,孫堅根本沒有後路,可在沛國,那跨過淮水就能到九江的鐘離。
計劃有了變故,徐晃這邊正要稟告給王上,卻已經得了王上從蛇丘行營發來的命令。
軍報裡命令他的淮南軍團按兵不動,只令他在地方上招募熟悉水性的,組建更多的水師軍團。
然後讓其緊盯淮北沛國的孫堅部,一旦他們有南下的意圖,立即順淮水截擊。
不使揚州兵匹馬過淮。
王上要徐晃擴充兵力,他哪有不喜的?
而且他早早就做好了準備,一個是以原先芍陂的屯田兵作為兵源,但屯田兵只有人,卻差了舟船。
但徐晃依舊有準備,他早早就備好了一頭大肥豬,現在正好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