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吧!
反正她看得津津有味,連續幾十章略顯平淡的劇情,在她眼裡都挺好的,孫全的文筆,也保證了這部分的劇情寫得頗有味道,看著看著,這本書的文字在她眼裡慢慢淡化了,呈現在她眼前的是,彷彿是一幕幕畫面和聲音。
這是一個人真正看進一本之後的狀態。
也是一本文筆夠硬的能夠給大多數讀者的一個良好閱讀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說,寫的文筆,和很多人理解中的文筆定義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可能在很多人固有的認知中,文筆好,就意味著辭藻華麗,出口成章,令人一看就生出驚豔之感。
這種認知不能說是錯的,至少一些講究辭藻華麗的詩歌什麼的題材,是可以這麼判斷文筆。
但這個標準放在這個行業的話,就錯得太離譜了。
於而言,華麗的辭藻,多數時候都不是優點。
因為它會讓讀者的注意力總是被那些華麗的辭藻所轉移,而難以集中在的人物和劇情中,會讓一本書的作者存在感顯得太強。
可一本,真正應該被讀者關注的,應該是書中的人物和劇情。
作者本人的存在感太強的話,就必然會頻頻令讀者有出戏的感覺,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會很差。
很久很久以前,山上有座廟……
不對!
是很久以前,孫全對文筆的認知也有那樣的偏差,也曾一度很追求自己行文中的辭藻是否足夠華麗,足夠證明自己的文筆。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錯了,才有意識地慢慢改變自己的行文方式。
從那時起,他就學著沉下心來,老老實實地講故事,不再炫技式的展現自己的所謂文筆,那些華麗辭藻的堆砌。
也是從那以後,他的作品書評區,誇他文筆好的帖子,也漸漸多了起來。
就像今晚薛子涵看他這本新書的感覺,看著看著,眼前看到的彷彿已經不是文字,而是腦海中聯想出來的一個生動活動的故事,一個個生活化的畫面,還有每個角色人物說話時的聲音。
對於沒有看過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一個沉浸在世界的人的。
會覺得一個在的人,看著看著忽然笑出聲,是有病。
也會覺得一個的人,看著看著,就情緒低落,甚至掉眼淚,也是有病,而且還病得不輕。
對此,只能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對於愛的人來說,看一本精彩的,和看一部精彩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感受是差不多的。
甚至的那種感受更好。
因為影視劇提供的各種影視畫面和聲音,是具象化的,這種具象化剝奪了觀眾很多的想象空間,就像一個沒穿衣服的女人。
一個沒穿衣服的女人,固然能最大程度地展現那個女人的美感。
所以一些拍的好的影視劇,能令無數觀眾狂熱追捧,拍案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