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干李三郎,奉差往上饒押運軍糧輜重以救城內數萬民生。
不想今日半途遇襲,民夫傷亡不少,有四、五十傷員需要場地救助,欲借貴司寶殿一用。
或者有鹽水、草藥提供則不勝感激!某可以留下些糧、豆、面,予諸佛子為佈施。
只是……,進來後見貴寺空空蕩蕩,實在出意料得很!”
和尚聽了不惱,微微笑著躬身道:“小施主,可方便隨喜到方丈吃杯茶?”
這是在邀請的意思了,李丹抬抬手:“好呀,有勞主持!”
說完叮囑宋小牛讓鎮撫們注意大隊進村、入寺不得騷擾,然後帶著毛仔弟跟在和尚後面往前走。
通治和尚邊走邊介紹,李丹這才知道這地方在唐末就有人修行了,只是苦於地方過於偏僻,所以修不起廟宇。
幸而在本朝初年來了位雲遊的嘉善大師,臨走將自己化緣得來的幾兩銀子留下,才得以建起了那牌坊和山門。
前任主持雨桐便發願,一定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三大殿建起來。
不料他帶著全寺省吃儉用、開荒種地,加之四處化緣和募資,好容易攢起來的百兩黃金,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被幾名強賊闖入寺院奪了去。
雨桐因此一病不起很快圓寂,他的大弟子召集僧人們,把剩餘的散碎銀兩、糧食、度牒發給大家,叫眾人去各自尋生路。
時下寺內只剩了三個半和尚加一名小沙彌,每日一餐,日子悽苦無比。
“就這幾個人,怪不得沒點香火氣!”毛仔弟將棗騮和大青拴好,追上來時聽了說道。
“小軍爺,不是人少才沒有香火,是這地方古怪,不是建寺的好去處呵!”通治苦笑。
“你是說,這地方不適合建寺?”李丹說著,站在了一處崖壁前愣住了。
這是個巨大的方山,紅色崖壁幾乎是直上直下。
但在與山腳下方,千萬年雨水的沖刷造就了奇蹟,在赤壁丹崖上形成拱形的大廳和內凹庭室。
這些僧人們便借用地形修建了外牆和部分蒲草鋪就的屋頂,沿著崖壁延伸開去。
那高大的便是大殿,低矮的便是僧房、伙房、藏經室。
“原來,這就是你們的寺院?”李丹驚訝道。
“沒辦法,建不起大殿就只好這樣湊合。一代代下來,我也不知湊合了多少年!”通治嘆息說。
“你們竟然住在山洞裡?”毛仔弟難以置信:“在這裡出家就要住一輩子山洞?”
“這不是山洞,”李丹告訴他:“這叫丹霞地貌。是一萬年前大湖或大海沉澱的泥沙堆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