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後,他也沒有多做停留,微微作禮後,便離開此地。
庭院當中,只剩下古云大儒和宋知書二人。
“宋小友,老夫時間不多,所以就長話短說了。”
古云大儒並未廢話,沉思片刻後再次開口:“宋小友如今已經算不得太昊劍宗弟子,可以說此地已無牽掛,老夫想問宋小友準備何時動身,前往大周文宮?”
此前古云大儒也邀請過宋知書前往大周文宮,安心讀書,未來在儒家的成就上絕對高出仙道。
但那時候對方以修行為主,並沒有答應,自己也就沒多言勸解。
而現在宋知書既然已經決定脫離太昊劍宗。
在古云大儒看來,顯然宋知書或許是想要去大周文宮了,這不僅對於自己,對於文宮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在文宮自己可以全心教導宋知書,又有諸位大儒作為老師,可以讓對方儘早明悟真正的道路。
畢竟現在古云大儒和南派文府的希望,基本上都放在了宋知身上。
“前往大周文宮?”
宋知書聽到後一愣,但很快就明白過來古云先生是誤會了,當即作禮回答:“古云先生,學生的確想脫離太昊劍宗,但學生也暫時沒有去大周文宮的想法。”
“離開太昊劍宗?又不準備前往大周文宮,那宋小友準備去哪裡?”
古云大儒疑惑了,實在想不到宋知書還有什麼去出。
難道是要去當一個散修不成?
散修可不好做啊,沒有背景、沒有靠山,走到哪裡都非常危險,比太昊劍宗的雜役弟子都不如,至少雜役弟子還有劍宗的名頭在,行走在外也會有人顧忌。
故而古云大儒想不明白,如果是這樣,還不如留在太昊劍宗,得個真傳弟子的身份。
“古云先生,學生之前就已經做出決定,要去行萬里路,只是因為有事沒辦,所以又折返回來了,學生現在雖然入了知行境,一切也都結束,可這路才剛開始,因此學生不想半途而廢。”
宋知書開口,語氣溫和:“學生知古云先生心中有擔憂,可這對於學生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考驗呢?君子如竹,需歷經風雨,君子如梅,需渡過苦寒,學生既然走君子之道,也自當如此,請先生理解。”
這是宋知書早就計劃好的,並不會因為什麼而選擇放棄,既然是萬里路,那就要走到底。
做個散修又如何?雖說危險,可危險之中也暗藏機遇與人生道理。
知行知行,重在於行。
“好一個君子如竹,好一個君子如梅,可......”
古云大儒聽到後,不由開口稱讚,並非是這兩句話真的有多好,而是宋知書以竹梅詠志,人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可真正要去做,卻會退縮。
他從宋知書的口中知道了決心,當然會覺得好。
可古云大儒還是覺得,對方需要去一趟大周文宮,徹底瞭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儒家,這對以後的修行也幫助。
“古云先生放心。”
宋知書知道對方的想法,微微一笑便開口:“大周文宮,天下聞名,學生自然神往,此次學生行萬里路的最後一段,便是京都。”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