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又傳來鐘聲,悠揚在深宮中迴盪。
天子臨朝,群臣拜伏。
穿著正式的明黃袍的李治,頭戴十二道冕旈帝冠,手握一支小巧的玉如意,在群臣的轟諾聲中緩緩走進太極殿。
坐在專屬的龍椅上,李治首先朝殿內掃了一眼,然後,不可避免地看到了人群中的李欽載。
李治的眼神驚愕了一下,然後目光微沉,面無表情很快瞥向別處。
李欽載神情從容地站在朝班中,眼神乾淨清澈,靜靜地直視李治。
朔望朝參,首先是各國使節出來,向李治歌功頌德,代表各自的國家向大唐上國表達忠心和欽慕。
然後便是左右相出來向李治述職,舉凡近期的朝政國事,都會在君臣面前列出一個簡潔的提綱,今日的朝會便是圍繞左右相的提綱而商議。
不得不說,初唐時期的朝堂還是非常務實的,無論君臣都不會搞那些花團錦簇的形式主義過場,基本都是就事論事。
今日出班的是右相許敬宗。
許敬宗從懷裡掏出一份條陳,從各地州縣的春播情況,說到南方治河,北方的農桑,西域的商賈等等。各種事宜都列得很詳細。
許敬宗說完後,收起條陳退了回去。接下來便是君臣商議的流程。
李欽載站在朝班中,嘴角微微上揚。
有點意思,封禪泰山如此重要的事,許敬宗是一字不提,他和李治是在怕有人砸場子嗎?
君臣圍繞許敬宗提出的綱領,一件件地商議,殿內氣氛既有不服的爭吵,也有融洽的玩笑。君臣之間一團和氣,倒也沒有傳說中那般劍拔弩張。
李欽載站在人群中一言不發。
許敬宗提出的諸多朝政,李欽載根本不瞭解。
對不瞭解的事物,李欽載向來不會多嘴,那隻會顯得自己狂妄且淺薄,而且誤國誤君。
這場盛大的朝會,從清晨一直開到午時。
再過不了多久,會有臨時的休會,群臣將走出太極殿,站在殿外的迴廊下,享用宮人端來的熱食,這便是大唐著名的“廊下食”。
用完廊下食後,群臣將會再次入殿,繼續商議朝政,直到把許敬宗列出的條陳全都落實議定,今日的朝會便差不多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