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后蹙眉:“陛下非狹量之輩,老國公怎能……”
“有衛國公李靖之前車,英國公怎能不引以為戒?”
武皇后恍然,衛國公李靖,大唐當年擊敗東*突厥的首功之臣,正是因為他擊敗突厥,軍中聲望達到了巔峰。
就算胸懷寬廣如李世民者,也不得不懸起了心,當年李靖班師回朝後,朝臣們不僅不讚其功,反而紛紛參劾李靖縱兵搶掠,很難說背後是不是李世民的暗中授意。
後來李世民與李靖關上房門深聊了一次。
君臣二人聊了什麼不得而知,但從此以後李靖便交卸兵權,閉門謝客,一直到臨終老死,也不曾再參與軍務和朝政。
站在帝王的立場,李世民如此處置,也不能說他錯了。畢竟李靖的存在確實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實在是他在軍中的聲望太高了,高到只需登高一呼,千軍萬馬便很有可能幫他推翻立國不久的大唐。
李世民沒有弄死他,而是讓他平安活到壽終正寢,其實也能說明李世民確實是個胸懷寬廣的帝王,能做到這個地步,很不容易了。
武皇后終於明白了英國公李勣的心理。
他害怕步李靖的後塵,不願讓孫兒李欽載掌握太大的權柄,皆因對皇權的敬畏。
敬畏皇權的家族,才能活得長久,家業百年興旺。
人越老越精,李勣無疑是個精明又聰明的老人。
弄清原委後,武皇后哂然一笑,道:“李欽載才氣本事都不缺,又正是鋒芒畢露的年紀,老國公攔了一次兩次,還能攔他一輩子不成?”
李治猶豫片刻,道:“編撰百家姓亦是大功,有功不可不賞,但看在英國公的顧慮份上,朕又不能重賞……”
“著舍人擬旨,可晉李欽載諫議大夫,著賜宮中騎馬,金魚袋一,紫金玉帶一。”
說著李治頓了頓,又道:“李欽載那個兒子……是私生子麼?”
武皇后點頭:“與丫鬟私通所生,確是私生子。”
李治笑道:“他那麼疼愛孩子,親自為孩子編撰《百家姓》,倒是給朕幫了不小的忙,按理說,那個私生的孩子也不能不賞賜。”
“便給他那個孩兒封個‘輕車都尉’的虛銜吧,長大後若是個人才,朕再重用。”
武皇后笑道:“陛下仁義慷慨,臣妾拜服。”
李治咂了咂嘴,忽然笑道:“說來朕倒有些想念李欽載了,上次與他接觸後,朕才知道他也是個秒人,與他閒聊亦有所得。”
武皇后頷首道:“臣妾也聽過陛下與他聊天,確實言中有物。不過臣妾聽說李欽載如今在渭南縣的莊子裡,主持李家秋收後,李欽載便留在莊子裡沒回長安。”
“那就著舍人去宣旨,然後把他帶來長安,朕欲與李卿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