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就多做些善事,保佑咱家安康,爹孃長命百歲。”家裡經常救濟災民,修橋輔路,贈醫施藥,比只去廟裡上香來得實在,張晴微才有此說。“戲文不是說,善事做多了,就有了功德,然後有神仙常駐咱家,在危難的時候,轉危為安。爹爹有好幾次進貨路遇匪徒,剛巧不巧地有行軍的兵隊路過,救了爹爹一命。可見,這好事做多了,神仙就會庇佑。”
“瞧瞧你,我只說了一兩句,你就扯出這麼長的道理來。”張母笑鬧自己的女兒,用手撓胳窩子,反是能讓人發笑的地方,都被張母撓了一下。
張晴微躲避不及,被撓的咯咯直笑,連忙求饒:“娘,哈哈哈!快饒過我。哈哈哈!後天就是十五了,哈哈哈!又到了城外施粥的日子,我,哈哈哈!該回去準備了。”
張母也被逗得直笑,“我也快笑得不行了。”張母停下動作,撫著胸口。“你去準備,記得叫上你幾個妹妹一塊。”
“我知道了娘,你不用每次都要說一遍。”張晴微回了一句,就回了自己院裡。
張母直到女兒走遠了,才與心腹嬤嬤說話,“銘月,我這女兒不爭不搶,萬事不放在心上的性子也不知道隨了誰,我真害怕她以後嫁到夫家會吃虧。”
“夫人,大姑娘性子和善,到時候找個積善的人家就好了。有孃家的財力支援,相信沒人敢危難大姑娘的。”嬤嬤如是說。
“你這麼說我也明白,今日我孃家大嫂給我提了她孃家的侄兒,我沒敢應下來。他的門弟太高,不是我們這等人家能高攀得上的。”張母憂心忡忡。“這事我不答應,老爺鐵定答應。這不正是他所想要的嗎?”
嬤嬤勸說:“夫人何必憂心,夫人的孃家是高家,女兒嫁回自己孃家,多的是。有老夫人照看著,不會太過為難大姑娘的。”
“可我這心裡還是慌的不行,之前,為微兒想嫁一個莽夫憂心,現在她的魂還在那邊,我聽著底下的丫頭說她總愛呆在海堂樹下。卻又來了另一樁煩心事,叫我愁心。唉!”張母嘆氣不已,下面的幾個婆子挨個為她解憂,總不能叫張母放下憂心。
張晴微不知道張母為了她的事,一天沒有好好吃飯了,她這邊正在準備明早上贈粥的事宜。
張家這個贈粥的傳統,是每逢初一十五,總要搭粥棚,施捨吃不上飯的人家。這一傳統已經做了快一百年了。據說是張家的先祖,挑著貨擔走鄉串街地賣些各種時下需要的東西,小到針線,大到胭脂水粉,曬乾的乾貨,都有得賣。那一次,一擔貨沒賣出幾個錢,卻被一夥地痞給哄搶了。張家先祖這次挑得都是好貨,準備賣個大價錢的,全部虧的血本無歸不說,離家還遠,身無分文,餓了幾天,實在支撐不住,快要餓死路邊的時候,看到有人施粥,勉強救回了一條命。
至此,張家在發跡的時候,定下一規矩,每月初一十五,就是施粥的日子。
今日註定是個大忙天,早上,張晴微早早地起床,簡單梳洗之後,到母親院裡胡亂吃了些東西,就與兄妹一道出城。
家中的下人早已經做好了各種事情,只待主子們發話。
張晴微與兄妹來到粥棚的時候,來領粥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隊。女孩待在粥棚中指揮,兩兄長在外面盯著。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的情形,只知道張家人已經來了就行。
裡面的人聽著外面人,喊著些什麼張家是是天上神仙下凡來眷顧凡人的,希望張家之人長命百歲。有人還送上了自己在山上採的各種野物,其中不乏一些稀有的藥材和奇異的花草。
張晴微覺得這樣的日子真好,甚至連心中最後的疑惑也沒有了。她認定自己就是張晴微,以前的想法有點幼稚,不著邊際,居然幻想著自己是個神仙。
在回家的路上,救了個被欺凌的老道。老道非要感謝她,送了她一本道經,說她日後定能用得著。看老道誠懇的樣子,張晴微就收下了。
回去之後,張晴微偶爾會翻一下這本書。書上的一些觀點是她從沒有聽過,看過的。她覺得有趣,不時會想起一些書中的內容,體會其中的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