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瑤有些茫然,她沒有說是或者不是,因為她不知道該點頭還是搖頭。
~~~~~
那年冬天,杜萬成來這兒住了幾天。他是個年輕的小說家,也是一位跨界的新晉導演,他靠他的畫面酷炫,辛辣諷刺的電影在國內外名聲大噪。
曾經有段時間,他因為他的暢銷小說和“先鋒”電影,而在北京的娛樂圈受到熱烈歡迎,他甚至被譽為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
可是這種熱度沒有維持多久,人們漸漸地明白了,這個大學輟學的街頭混混完全是在用爛電影糊弄眾人,是用拙劣的手段在人們的腰包裡面偷錢,於是激起了人們潮水般的謾罵。
杜萬成變成人們最不想提起的名字。他在文藝圈和影視圈被人們碎屍萬段,扔進了狗屎堆裡面。
儘管如此,杜萬成仍像個成功人士那樣儀表堂堂地出沒各種頒獎晚會,甚至偶爾還能客串綜藝節目的嘉賓,畢竟,參差不齊的綜藝節目太多了,太遭人煩了。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張海飛邀請這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是正當他的事業最低谷的時候。杜萬成在微博仍然擁有幾百萬粉絲,雖然不知道那些粉絲的真假。
作為一個一個被社會孤立的人,當他被娛樂圈也好,網際網路也好,鄙夷的關鍵時刻,能夠被邀請到著名小說家的鄉下家裡來,他無疑會心存感激。
既然這樣,那麼杜萬成肯定會在北京那邊給張海飛帶來“好處”。畢竟,張海飛的名氣主要還是在網上,線上下,特別是在華人娛樂中心——北京,他的影響力還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小說家真正被人談論,尤其是在北京的文藝圈被人談起,是可以赫然成名的,那成就感是爆棚的。
那裡明星大腕眾多,大學教授眾多,只要成為熱門話題,成名絕不是什麼問題。張海飛是個前程遠大的人。而且顯而易見,他有著一心追求名聲的本能。
最後,杜萬成在一部電影裡把張海飛描寫得勵志,他簡直成了一位大眾英雄。直到他發覺自己被搞得很可笑的時候為止。
黃思瑤對張海飛這種盲目的、迫切的、沽名釣譽般的天性感到有些驚訝。畢竟,他本質是一個膽小的人。
他要在那個感到不自在、懼怕的世界裡成名,成為一個作家,一個一流的現代作家!
她從女人細膩的觀察中意識到,其實藝術家們都是自我吹捧,竭力來兜售自己的作品的。
有時候,自我吹噓往往比作品本身更加重要,而可憐的讀者和觀眾呢,則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愚弄。
而張海飛卻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新的揚名方式。他把各類人物都請到農場來,也不至於降低身份。農場變成了他的名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