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不知道這算不算最好的機會。
愚人眾也在拖後腿,幕府的前線軍一邊要收拾愚人眾製造的爛攤子,又要應付內部的混亂。
情報堆積而來的時候,珊瑚宮心海的本意是試探一下幕府的狀況。
她打了一場仗,但目的不是贏,而是看看九條裟羅的反應。
這個時候內憂外患的幕府軍本來應該先著手防禦,然後整理一下內部的混亂。
但九條裟羅拒絕了這個想法。
她知道反抗軍想要趁人之危,一旦選擇了防禦,珊瑚宮心海一定會選擇大軍壓上拼死一搏。
和海祗島的戰爭之中,幕府很少選擇防禦,以雙方的地位差距來說,防禦和示弱沒什麼區別。
如果幕府示弱,反抗軍絕不會見好就收。
珊瑚宮心海只會更進一步,把刀鋒抵在幕府前線軍的臉上。
把這種反應擴張來講,其實就是所謂的計謀了。
比如九條裟羅如果真的選擇了防禦,是不是需要當作她故意示弱,然後誘導反抗軍上鉤來考慮;她選擇以攻對攻,是不是又故意虛張聲勢,只是為了威嚇······
這就是常規的計謀了。
在一盤棋局上博弈,明面上的棋子,暗地裡佈下的棋子,虛張聲勢或者示敵以弱。
大家你來我往,把對手引入自己的陷阱,然後搏取勝利。
但很難說,對方是不是故意踩進去的。
需要考慮的反應有很多,大多數的勝負其實都可以交給情報來決定。
不過提瓦特的戰爭史並不複雜。
因為大部分時候,戰爭都是一群凡人完全無法理解的存在互相對壘,祂們戰爭之後,留下了高山、湖泊、盆地或者海峽之類的地形。
沒必要理解祂們之間的爭鬥,大家接受結果,誰贏了當誰的信徒,僅此而已。
戰爭藝術沒辦法發展。
一來是面對這種存在,凡人沒有反制的手段。
二來大家都不打仗,沒有一點生存發育的空間。
九條裟羅也想了很多。
她可以拖延時間,畢竟等到九條孝行發現前線的問題,他搞不好就要親自來上場收拾殘局了。
他有很多安排,但沒有任何一個安排,是讓反抗軍奪取勝利。
在九條孝行的統御下,幕府全力以赴,自然是可以贏的。
但她放棄了。
她放棄了大多數的手段,選擇了在正面戰場上和對手生死一搏,用最簡單的手段,絕對最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