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李世民是貞觀二十三年死的,就算還是那個時候,那也是十四年之後的事情。
況且李恪現在治好了長孫皇后,幾個女兒也因為自己能夠活的更久,再努力幾年醫學進步一點,李世民少一點遺憾,多活三五年應該很正常吧。
二十年可不短了,李淵617年起兵,622年的時候就基本平定了天下了,二十年對於李世民來說能夠平定天下四次了。
一戰打了四年二戰打了六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年滅吳,秦滅六國用了九年,劉邦滅秦亡楚也不過七年時間而已,靖難之役也就打了四年。
李恪覺得自己發展二十年之後,不管是李承乾、李泰或者李治三個誰當皇帝,敢逼逼直接趕下臺一點毛病沒有。
再不濟自己擁有了一隻強大的海軍出海稱王誰也攔不住吧。
當然前提是李世民別猜忌自己。
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自己人生目標的重大調整,李恪不願意放棄自己縱橫四大洋的願望,更不願意跟這幫卷王內捲去爭寵。
也許當個賢王,把整個大唐當做棋盤佈局,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李恪一直記得,李世民封宗親屏藩為大唐守四方的策略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僅僅一年多就停止了。
李恪要是想賴在封地不回來,那等於是要跟李世民作對,也是跟整個大臣集團作對,自己肯定會被盯著,防止自己造反。
可是跳出就藩的牢籠,自己全大唐的佈局,這幫人只要沒有證據還能質疑一個賢明的王爺?
雖然李恪不認為自己有治理地方的才能,但是靠著超越千年的見識,掙錢還不是輕輕鬆鬆,還能有錢不能解決的事情?
李恪把韋楚才安頓好之後,自己在書房考慮了一天,直到看到楊羽端著一個食盒進來才想起:“自己還有三個猛將呢,蘇定方、薛仁貴加上自己老婆,就算打仗也沒有問題不是。”
楊羽還不知道李恪已經把她算做了猛將行列:“夫君,我燉了一碗八寶粥,你快嚐嚐,不要熬夜,早點歇息吧。”
李恪嗯了一聲:“好,一會就睡,你先去睡吧。”
喝完粥之後,李恪繼續想問題,要是想到地方歷練,自己該怎麼跟李世民說呢?還有京城的產業和教育佈局。
產業到還好,正常的生產,研究給定方向慢慢摸索就是了。
科學進步從來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他是一個體系的躍進,一個機器必須所有零件都達到設計標準質量要求它才能正常工作。
而每一個不同的零件就代表著一種工業門類,後面更是一系列的製造加工技術。
總不能自己到哪任職這學校就搬到哪裡吧?
就算李恪把課程安排的緊湊一點,一個學生從小到高中畢業的水平怎麼也要九年吧。
除非放棄這種大規模培養計劃,改為精英模式,自己帶上幾十幾百個學生到處跑或許還現實一點。
孫思邈的事情倒是不用操心,畢竟醫學這一塊自己又不懂,全憑他自己發揮,放在自己身邊也不會比放在長安有用。
半夜楊羽又來喊了,李恪猶豫了一下朝著寢宮走去……
第二天李恪起來晚了,腰痠背痛之餘心裡非常高興。
回到工地那邊,李恪把楊管事、郭文才和韋楚才都喊了過來:“工地這邊要進行一些調整。”
三個人都認真的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