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武唐第一佞臣> 婺州刺史 第五十一章 武皇后首出前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婺州刺史 第五十一章 武皇后首出前臺 (3 / 3)

侍中韓瑗,大放厥詞:“婺州刺史武康,剪聖袍為碎片,詛咒陛下粉身碎骨,實屬大不敬。臣懇請陛下,即刻頒佈聖旨,將武佞押解入京,交由大理寺會審。”

御史中丞袁公瑜,馬上出列反駁:“啟奏陛下,韓侍中所言,臣以為有失公允。五萬災民圍婺州,由於斷糧已久,暴亂即將發生。武都督剪聖袍,雖有不妥之處,卻挽救數萬百姓。臣認為,罪不至死,罷免官職即可。”

中書令來濟,針鋒相對:“袁中丞謬矣,陛下以舊衣為料,皇后親手所縫,那是天大殊榮。武佞非但不珍惜,反而剪成碎片,著實大不敬,按律當斬。臣請陛下,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中書侍郎李義府,見聖人臉色難看,趕緊出列說話:“災民圍困婺州,百姓家中有糧,武都督沒強徵。災民暴亂在即,被逼無奈之下,剪聖袍分發。災民進城後,百姓為聖袍,爭相安置。兵災消弭於無形,百姓得以活命,實乃大功一件。”

韓瑗馬上反駁:“李侍郎所言,臣亦深以為然,確實大功一件。然剪碎聖袍,就是大不敬,就是彌天大罪。些許微末寸功,不足消弭罪孽,臣請陛下,按律行事。”

許敬宗微笑:“韓公言‘微末寸功’,本官不敢苟同。永徽四年,剿滅叛軍,為平叛之功;永徽五年,萬年宮救駕,為救駕之功;引進佔城稻,稻米大增產,為活萬民之功。武康功勳卓著,卻因年歲過小,衝動釀成大禍,請陛下從輕發落。”

李義府接話:“武都督之功勳,可謂多不勝數。改良耕犁,耕牛善用,果樹增產,發現白蠟,郵政快遞,火山水泥等,皆利國利民。在婺州廣施仁政,婺民感恩戴德,自發立武生祠。敢問韓侍中,如此忠臣良官,為何趕盡殺絕?”

韓瑗冷哼,直視李義府:“武康的生死,本官無權決定,李侍郎也無權決定,只有法律能決定。大不敬,十惡不赦之六,按律當判斬刑。李侍郎要明白,置武康於死地的,不是陛下與朝臣,而是大唐鐵律。”

來濟幫腔:“有功要賞,有過要罰,賞罰分明,治國之道。試問在場諸位,能立足朝堂者,誰無些許功勞?若人人恃功而驕,置法律於不顧,則政將不正,國將不國。臣請陛下,按律行事,處斬武康。”

李九臉更黑,李義府趕緊發言:“武康有功於社稷,剪聖袍是一時衝動,理應從輕處罰。是以臣建議,罷黜其越州都督,婺州刺史,檢校右武衛大將軍;滎陽夫人崔氏,罷黜誥命;金華縣君武氏,罷黜誥命,解除與潞王婚約;一家三口,流放嶺南。”

短暫的安靜,懲罰確實不輕,眾人不再言語。忽然長孫無忌輕咳,韓瑗來濟倒吸涼氣,這是要趕盡殺絕啊。仔細想想也對,武康膽大包天,為了立武氏為後,竟算計李勣和無忌,報應來了呀。

同時也覺有道理,李義府施的緩兵計。武佞是武氏堂弟,深得陛下器重,只要有命在,很快東山再起。兩人交換眼神,接長孫無忌示意,暗自嘆口氣,繼續痛打落水狗。

總之一句話,必須藉此良機,徹底弄死武佞。李義府與許敬宗,開始針鋒相對,現場一片混亂。李九很頭疼,武康啊啊武康,朕不想你死。你救朕的性命,推動廢王立武,幫朕開啟局面,朕想保你。

打定主意,看向李勣,希望他挺身而出。很快失望透頂,老傢伙緊閉雙眼,再次置身事外。無奈之下,看向長孫無忌,和顏悅色道:“如何處罰武康,舅舅有何意見?”

氣氛再次寂靜,聖人稱呼舅舅,是要保下武康。眾人心知肚明,能一錘定音的,只有李勣、長孫無忌。任何一人點頭,就能順水推舟,武康就能活命。李勣置身事外,長孫無忌痛恨,結果不言而喻。

老傢伙睜開眼,乾咳兩聲說:“謀反與大不敬,皆十惡不赦,是唐律規定。親王與公主,是陛下兄妹,謀反亦伏誅。難道皇后的堂弟,能凌駕法律嗎?老臣懇請陛下,依律行事。”

徹底宣判死刑,韓瑗、來濟馬上聲援,請求依律行事。李九的臉,黑成鍋底,許敬宗等立刻求情。突聽砰砰兩聲,簾後閃出身影,長孫無忌瞳孔緊縮,李勣微微睜眼,李九當場懵逼。

媚娘怒氣勃發,瞪著長孫無忌:“當年水淹萬年宮,康郎奮不顧身,進入內宮救駕。喊醒陛下時,洪水已淹臺階,後果不堪設想。他用繩索,捆陛下腰身,用力拉到房頂,方逃過一劫。”

伸出纖纖玉手,直指長孫無忌:“若按唐律所言,繩索捆束陛下,比起剪碎聖袍,更加大不敬。請問長孫太尉,為何不依律行事,為何不判康郎斬刑?”

全員繼續懵逼,眾人噤若寒蟬,長孫無忌閉眼,胸脯劇烈起伏。媚娘撲通跪倒,俏臉淚流滿面,苦苦哀求李九:“康郎年輕氣盛,為救萬民剪聖袍,實屬有情可原。法律不外人情,求陛下開恩啊...”

李九終於回神,趕緊下殿攙扶。朕的皇后誒,怎麼跑前面了,於理不合啊。見舅舅怒氣勃發,拉媚娘趕緊走,留下一句話:關於武康的處理,明日大朝會,百官共商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