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武唐第一佞臣> 婺州刺史 第三十四章 欽差大臣上官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婺州刺史 第三十四章 欽差大臣上官儀 (1 / 3)

永徽六年,六月十三,巳時七刻。

武康與錢順、平郎,二十天日夜兼程,終於回到婺州。五月十三啟程,楚神客城外送行,帶來好訊息:早上的大朝會,李義府突然啟奏,提議廢黜王氏,立武昭儀為後。藉口是王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兩子。

重磅炸彈丟擲,朝堂瞬間炸鍋,大佬們猝不及防,被雷的外焦裡嫩。清丘縣開國公,御史大夫崔義玄;高陽縣開國男,衛尉卿許敬宗;御史中丞袁公瑜等三人,頃刻跳出來支援。

崔義玄是武康岳父,和媚娘有姻親,肯定全力支援;袁公瑜是老崔的手下,也是至交好友,自然跳出來背書;許敬宗與長孫無忌,兩人早有齷齪,自然全力支援。

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關隴門閥,表示強烈的抗議,唇槍舌戰之下,幾乎上演全武行。最後不歡而散,李九含恨離開。武康心情不錯,成功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話題開啟。只有提出話題,才可能解決話題,時間有的是。

楚神客還,朝會結束後,許敬宗去找無忌哥,勸他同意廢王立武。無忌哥當場翻臉,當初我妹妹去世,你這孫子開懷笑,現在讓我廢王立武?滾你的蛋吧。

武康知道這個梗,那是貞觀十年,新城的媽媽去世。李二摯愛長孫皇后,悲痛欲絕之下,命令百官服喪。初唐四大家之一,率更令歐陽詢,因為相貌很醜,惹許敬宗大笑。

這一笑不打緊,被御史舉報,貶為洪州司馬。從京城長安,到江西南昌,笑出二千多里,可真夠悲催的。笑了整整六年,才被調回長安,因編纂書籍有功,授封高陽縣男。

俗話的好,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被揭傷疤的老許,當場暴跳如雷,指著鼻子罵無忌: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就想換老婆,何況天子欲立後。這是陛下的私事,和你有什麼關係,何必妄加議論?

貌似很有道理,男人發達後,都想換老婆;女人無論發達與否,只要遇到更好的,也會考慮換老公。無忌哥不這麼想,氣的火冒三丈,直接火力全開,噴他狗血淋頭。

老許被噴的懷疑人生,離開太尉府時,沒留神被磚頭絆倒,臉與狗屎親密接觸。那畫面太喜感,武康的漫漫旅途,有兩件趣事排解無聊,此為其中之一。

其中之二是大事,相當振奮人心。牆頭草西突厥,三天歸附兩天反叛,數次阻撓唐使入西域。徹底惹怒李九,朝廷發動戰爭,右屯衛大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十萬兵馬,討伐沙缽羅可汗,開啟滅西突厥之戰。

右屯衛是南衙十六衛之一,程知節就是程咬金,影視劇裡的紅人,這是他最後一戰。不禁有些唏噓,輕嘆氣收思緒,提速趕去婺州城。進入金華縣三河戍,金黃稻穗入眼簾,有的正在收割。

忍不住下馬觀瞧,來到田邊掐一穗兒,確實比唐稻大。雙手快速揉搓,吹掉手心稻殼,是顆粒飽滿的大米。部分遞給林平郎,其餘仰頭倒口中,嚼碎咽肚裡。

會心微笑爬臉,稻米又香又甜,世上最美的食物。閉眼回味無窮,占城稻試驗成功,每年豐收兩季。只要不遇特大災害,百姓不會餓肚子,可以向欽差和朝廷,上繳完美答卷。

同時這也是,最大的政治資本,升官發財指日可待。正沉溺遐想中,忽聞咆哮聲,兩漢子舞鐮刀,呶呶著衝過來。平郎果斷下馬,擋在大佬身前,亮出手中橫刀。

武康頓覺尷尬,看他們的架勢,把我當偷糧賊了。讓平郎收刀退後,抱拳一躬到底,微笑著解釋:“我不是偷糧賊,見稻米長勢喜人,忍不住掐稻穗。兩位別生氣,我可以賠償。”

兩人見華麗紫袍,趕緊收起鐮刀,知道這是大官。年長的丟掉鐮刀,心翼翼打量,看見臉頰刀疤,剎那喜出望外:“老朽參見武公,您從京城回來啦?”

有點兒意思啊,我武康的形象,在婺州家喻戶曉嘍?臉上的刀疤,就是我的記號,這年頭兒沒法整容。當即微笑點頭,開啟腰間算袋,摸出兩文銅錢。

老丈連連擺手,頭搖成撥浪鼓:“武公折煞老朽,您是婺州青天,也是婺州農神。要是收您的錢,老天爺會折壽,一個稻穗也不值錢...大夥兒快來看呀,武公回來啦,趕緊過來見禮。”

武康哭笑不得,有啥好看的,農神又是什麼鬼。田裡忙碌的百姓,紛紛丟掉農具,撒腿往這邊跑。也就眨眼功夫,圍了十幾號人,七嘴八舌打招呼。臉色興奮潮紅,個個笑逐顏開,類似鐵桿粉絲,偶遇摯愛明星。

奮鬥婺州整四年,能得百姓認可,成為婺人偶像,一切努力都值了。心裡美滋滋,姿勢平易近人,和他們拉家常。深入稻田研究,瞭解詳細情況,親切慰問農夫,並承諾解決困難。

熱火朝天之際,遠處傳來馬蹄聲,林平郎搭眼眺望,是錢順回來了。馬匹到近前,錢順守大佬右邊,聲彙報:“夫人組織全體同僚,刺史府準備筵席,給您接風洗塵。”

這個崔晴,簡直太胡鬧,形式主義要不得。武康呵呵兩聲,向人群抱拳:“鄉親們,我最後補充兩句。左鄰右舍團結起來,打好夏收攻堅戰,大幹十五天,保證糧食顆粒歸倉。”

農夫轟然叫好,七嘴八舌答話,節目效果不錯。揚手示意安靜,義正辭嚴道:“本官在此承諾,婺州全體官員,會起帶頭作用。所有官差下鄉,協助你們夏收。歡迎監督指導,提出寶貴建議,鞭策我們行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