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所想化成物,虛虛實實全靠悟。
是非善惡一念間,人間正道是歸路。
大家都圍坐在桌前坐好,朱叔解下了腰間的圍裙,手拿著一瓶紅酒走過來坐在桌前,高興的說道:“今天小泫來到咱們家,我非常高興,所以必須得喝兩口,來我給你們都倒上。”本來我是不喝酒的,但在朱叔強烈要求下,也只好倒了半杯紅酒,朱叔給每人也倒了小半杯的紅酒後,招呼大家端起來。
朱叔高興的說道:“咱們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小泫救活了我的老婆,小玲的母親,所以,我們一家人還能夠團聚在一起,都必須感謝你;第二,就是給小泫接風洗塵,來咱們一起喝一口!”“好!”阿姨和小玲同時舉起了酒杯,大聲的響應道。
我是第一次喝酒,所以還有點不適應,一口酒下肚,雖然是紅酒但也有點腦袋暈暈乎乎的,朱叔看我的樣子,哈哈的笑道:“一看小泫你平時就沒喝過酒,看你這樣子是不太適應啊,這樣,你這杯酒喝了後你和小玲就喝飲料好了,哈哈。”我有點臉紅的點著頭。
朱叔招呼我多吃點菜,讓我也沒想到,看上去如此魁梧的一個男人,居然還燒了一手好菜,邊吃邊誇讚朱叔的手藝好,在一旁的阿姨笑著道:“小泫,你快別再誇你叔了,你看他那樣子,得意的眉毛都要上天啦!”朱叔叔的顯得很開心,小玲和阿姨她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喜悅的神情,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我們邊吃邊聊,聊了很多東西,朱叔最感興趣的還是我和他一起暢談人生,朱叔說到他自己是個信佛之人,自己的買賣這麼大,也和他一心向佛不無關係,因為朱叔說他自己最信因果。
朱叔認為,為人者可以窮困,或者身處險境,但要深知做人的本份,不可以妄取不義之財,不可以失德損德。
於是,他藉著酒勁開始給我們講起了做人的道理,他還舉了個事例,春秋時期,吳王諸樊的弟弟延陵季子有一次外出巡遊,看見路上有人遺失的金子。當時正值五月,天氣炎熱,有一位披著皮衣的窮困砍柴人在此路過,季子於是招呼砍柴人說:“把那地上的金子撿起來。”
砍柴人將鐮刀扔到地上,瞪大眼睛,生氣的說:“你怎麼自己地位尊貴,卻把別人看的這麼卑下呢?你儀態容貌豪壯,說話卻這麼粗野呢?我寧肯在炎熱的五月,穿著皮衣砍柴,難道會去撿他人遺失在地上的金子嗎?”
季子聽後非常慚愧,連忙向這位砍柴人道歉,並請教其姓名,砍柴人對他說:“從外表看你是位有地位的人,怎麼值得把我的名字告訴你呢。”說完便離去了。
故事中的這位砍柴人甘願五月披裘衣,自己過著清貧困苦的生活,也決不妄取不義之財的德行操守,非常令人讚賞。春秋時期,即使是貧窮的砍柴人,都把道德操守看得比錢財更重要,展現了“人窮志不短”的風貌。可見在我們的神傳文化中,高潔清廉、拾金不昧的美德,才是做人應具備和推崇的。
為此,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庾信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詩讚道:“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而唐朝大詩人李白也在《杭州送裴大澤時赴盧州長史》一詩感嘆:“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對比之下,今人在這位古時的砍柴人面前,是不是也可以低下高傲的昂起自己的頭呢?
朱叔一邊夾著菜,一邊給我們分析道,這是一個人自覺按照為人的準則行事,而表現出的不取意外之財的境界。
這時朱叔看我們聽的認真,好像一下來了興趣,接著又給我們講了另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在衙門當差的衙役,一天清晨,他很早就出了門。當他走過荒郊野外的時候,被一位身上帶著很多錢財,外出之人看見了。這人看到衙役帶著兵器長矛走過來,怕他會對自己心懷不軌,就馬上藏身在草叢裡面。
這時候,衙役也搞不清楚,只聽到草叢裡有窸窸窣窣的聲音,又沒看見附近有人,他擔心是老虎或豹子藏在草叢裡面。於是就用長矛向草叢裡面亂刺,結果刺中了這個人,拖出草叢一看,人已經死了。衙役這時才知道自己誤殺了人。他取下了這人身上所帶的財物,並且把屍體丟棄在草叢裡面。
這件事沒有被人發現。衙役因此而變得富有,娶了妻子,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
有一天,這個衙役在門口,忽然看見被他誤刺而死的那個人,他立即把門關起來,躲在門後偷看,這人竟然走進了對門鄰居皮匠的家中。
不久之後,皮匠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兒子。衙役因為知道其中的因緣,就對皮匠非常好,並且很照顧、疼愛皮匠的兒子。自己的女兒長大之後,那個衙役就準備把女兒嫁給皮匠的兒子;皮匠對這門親事也非常地歡喜,就要求兒子要好好地孝順衙役,如同孝順自己的父親一樣。
有一次正逢夏天,天氣很熱,衙役喝醉了酒躺在床上,他身上的汗不斷地冒出來。他的女婿、皮匠的兒子在旁邊侍候著他,就用刀輕輕的把衙役身上的汗刮掉。衙役因為喝醉了,糊里糊塗,感覺有東西在他身上動來動去,以為是蚊子或蟲子,就用手去拍打,沒想到:衙役用自己的手拍在刀背上,把刀子拍入了自己的肚子裡。
衙役臨死前,把家人喚到身旁,說出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並且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皮匠的兒子,家產也都還給了皮匠的兒子。
衙役對身邊的親人講:“我貪得了別人的意外之財,便也招得了這意外之災。我現在把欠債還給了被我刺死的那位外出之人,我心甘情願!你們今後要好好做人,別幹昧良心的事!”
這個故事更是把報應的道理講得生動形象,明明白白。衙役在無心之失下誤殺了人,卻把別人的財物佔為己有,且讓對方暴屍荒野。最終他還是要把所佔錢財全部歸還給人家,而自己卻要失手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償還所欠的命債。真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