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五千年,中醫國粹有一篇。
醫者仁心傳美名,濟世懸壺出聖賢。
第二天早上,我從睡夢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的精神越來越內斂,兩眼炯炯有神彷彿放射出攝人的光芒。
今天是星期天,是去文化宮禮堂那裡聽曹中醫講中醫理論課的日子,心裡面想著有事情要辦,所以早上起來的很早,我現在對中醫真是發自內心的感興趣,吃過了早飯,出門便向文化宮的方向趕去。
當我走進文化宮大禮堂的時候,發現這裡已經坐下了不少的人,看來全市也有不少和我一樣的中醫愛好者,放眼望去也是黑壓壓的一片。
我隨便找了個位置坐下,和大家一起差不多等到8點半左右,從禮堂講臺的側面,緩步走上來了一位滿頭白髮,身穿西服,戴著近視眼鏡,身材勻稱的中年男人,看上去也就五十多歲的樣子,他正是診室裡的中醫曹大夫。
只見他走到了講臺中間,手裡拿著一個話筒,開始給大家授課。
曹大夫先介紹了一下中醫的發展進化史,原來,最早的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
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金元以後,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同時現代醫學也就是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曹大夫同時說到,也正因為中西醫的結合,反而加速了我國中醫的落寞,因為中國古代的中醫有許東西不被現代醫學所接受,不被現代的觀念所接受,認為是迷信不可信,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正是那些被認為是糟糠糟粕的東西反而是中醫裡面的最最精華所在。
比如說人體的經絡吧,經絡本身是執行氣血、聯絡臟腑和體表之間的通道,也可以聯絡身體各個部位。
經絡的組成包括了經脈跟絡脈。經脈包括十四正經、奇經八脈,還有其他附屬的經別、經筋、皮部。絡脈是屬於經脈之後的分支,包括了十五絡脈、孫絡、浮洛。
經絡可溝通內外、網路全身,使人體保持協調統一。另外可以反映疾病情況,當某些部位出現問題,經絡不通順,則會出現相應的症狀,經絡還有抗禦病邪的作用。
現在西方國家,透過特殊的手段已經探測到了經絡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這也證明我國古老的中醫學是科學的。
坐在下面的大家,聽到這裡也是發出一陣陣感嘆,我則是坐在下面,邊聽著曹大夫的介紹,邊用天目看自己體內的經絡與曹大夫說到的一些脈絡進行比對,曹大夫接著說到了中醫裡的陰陽五行。
我更加認真的聽著,原來中醫認為,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胸部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面板為陽、筋骨為陰;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
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的是否調和。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會很健康。
人體之中氣為陽、血為陰。中醫及養生保健學說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和血密不可分。
當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和病症,而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發熱、口渴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熱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寒證。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中醫學裡面,把人體的結構分為臟腑、經絡、氣血津 液等三大部分。它們在人體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間又是密切聯絡的。其中,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而血液則是由臟腑功能活動所生成,也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透過經絡輸布到全身,供給機體維持生命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中醫陰陽五行與人體五臟的關係,胃為脾之腑,脾為胃之髒。髒者,藏也。腑者,化也。陽性化,陰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陽氣而生腑,秉造化的陰氣而生髒。腑為陽,其色明。髒屬陰,其色暗。陽而明,故能化。陰而暗,故能藏。
人身肝木之氣,疏洩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
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
人身心火之氣,煊通不及,則現血痺,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
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洩太過。
人身脾土之氣,運化不及,則現腹滿,停食,上吐,下瀉,四肢不舉,全身倦怠等病。